桂稚儿却是绝顶聪明的人,识趣地便不再追问,只是道:“万事开头难,你看那些朝中大臣都是这样熬出来的。”
“真要这样熬,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出头”徐谦心里腹诽。
第二日,他依旧到内阁去,今日不必到翰林院点卯,所以来得比较早,刚刚到待诏房的时候,恰好看到王业抱着一盏茶往杨慎的值房去,这杨慎乃是杨廷和的儿子,也是翰林待诏,王业笑嘻嘻地从他房里出来,徐谦看得不爽,也是有些渴了,便道:“王司吏,给本官泡一壶茶来。”
王业却是道:“小人待会要去内阁静候吩咐,只怕腾不出手,况且翰林们吃茶,多是自己泡的。”
徐谦脸色铁青,道:“那为何杨翰林有茶吃”
王业嘿嘿一笑,道:“这却是不同,杨翰林平日里日理万机,身体乏了,所以小人斟茶去给他解解乏。”
徐谦又问:“他既是日理万机,本官为何却是一点事都没有莫非同是翰林,还分三六九等忙的忙死,闲的闲死吗”
王业一时语塞,不晓得怎么答,干笑道:“小人是照章办事,大人勿怪,若是大人口渴,可自去茶房泡茶。”
徐谦阴沉着脸不做声了。
这王业见他乖乖就范,心里冷笑一声,方才还说要去内阁值房后面,可是接下来又钻到了杨慎的值房里去,天知道又是在巴结什么。
其他书吏都在边上假装做事,可是方才二人的对话却都听在耳里,这些都是老油子,见王业对徐谦这样的态度,心里就了然了什么,一个个都和徐谦保持距离,像是怕沾到什么晦气一样。
整整一上午,徐谦竟是一件事都没有,说是待诏,连待业都不如。
正午的时候便有书吏送茶盏到诸位大人,王业亦是殷情地送了茶点到杨慎的值房去,杨慎在值房里头正草拟一份江南各省加强海禁的旨意,王司吏送了茶点到他案上,笑呵呵地道:“杨大人,时候不早了,也该歇一歇,用点糕点吧。”
杨慎抬眸,看了他一眼,突然皱眉道:“上午的时候你在和谁说话怎么一惊一乍的”
王司吏连忙道:“是新来的那个翰林,姓徐的。”
杨慎不做声了,不由露出几分鄙视之色,道:“就是那个曾经作诗,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那个哼,无病呻吟,可笑,可笑”
说起来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还是杨慎所作,只是那时候杨廷和已经致仕,而杨慎亦是别贬谪于外,这才做出了那脍炙人口的临江仙。只是现在他意气风发,身为翰林,家父又是内阁学士,人人对他敬若神明,身为大明朝最有前途的官二代,前途一片光明,在他眼里,徐谦这一句临江仙,和无病呻吟确实差不多了。
王司吏嘿嘿一笑,道:“杨大人说的是,此人最是哗众取宠,不必理会他,此人来了内阁,真以为自己是了不得的人物,还想叫小人给他斟茶倒水呢,真是可笑。”
杨慎这时候不做声了,他虽是个张扬之人,却不算是个阴险小人,他抿抿嘴,有些厌恶的看了王司吏一眼,斥道:“下去吧。”
第三百零七章:圣旨引发的血案
却说徐修撰正午用过了茶点,不过正午的时候闲来也是无事,一般都是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闲聊。
时下最瞩目的自然是蒋冕请辞的事,只是这是内阁,蒋学士毕竟还没有致仕,谈论这个不免有些忌讳,并不像其他衙门那样肆无忌惮。因此大家现在谈及的内容,多是刚刚颁布的一份圣旨,说是杨慎刚刚起草的诏书,已经送去了内阁值房核实,江南的卫所似乎要进行整顿了。
这些书吏都是人精,有人已经看过了起草诏书的内容,很快就发现这里的猫腻,便有人慢悠悠的道:“整顿江南各卫,只怕出不了成效,诸位等着看吧,这又是放空炮了。”
有人不禁道:“这是为何”
先前说话的书吏莞尔一笑,道:“等着看圣旨出来就水落石出了。”
徐谦的好奇心不由激发起来,笑呵呵的道:“这起草的诏书到底写的是什么”
徐谦毕竟是官,而他们是吏,王业是司吏,腰杆子自然硬一些,可是其他的司吏就算有后台,对着徐谦多少也得有些尊重,在他们的印象里,徐谦必定是个凶神恶煞的人物,毕竟关于他的传说,都是和人抬杠、撒野,只是不曾想这个家伙也这般八卦。
那说话的书吏忍不住道:“大人乃是翰林,按章法来说,翰林草诏,其他几个当值翰林必须过目,怎么,大人难道没有看过”
他话出了口,又觉得失言,连忙噤声,苦笑道:“大人是新晋翰林,怕是对许多公务不熟悉,所以所以王司吏没有给大人过目,哈这也是常有的事。”
徐谦皱眉,心里想,不熟悉只怕是有人想自己一辈子都不熟悉吧。他微微一笑,道:“敢问你的高姓大名,我早闻陛下有整肃江南卫所的意思,却不知内阁打算拿出什么举措,所以对这草拟的圣旨颇有些兴趣,你还记得圣旨的内容吗”
见徐谦没有深究王司吏的事,这司吏才稍稍安心了一些,朝徐谦作揖,道:“小人袁弘,忝为待诏房书办。因为这草拟的圣旨是小人送去给杨公和毛学士的,所以依稀记得一些。”
说罢将这圣旨大致说了出来。
这个人倒是实诚,见徐谦对他客气,他也不敢放肆。
徐谦听了,立即皱眉,他很快就晓得这袁弘为什么敢说所谓的整肃江南卫所是雷声大雨点小了,因为圣旨里头虽然一副痛心疾首的陈述了卫所腐烂,可是几个整肃的举措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什么特设巡按巡视各卫,又是世袭武官需重新功考。
这些都是虚的,要嘛就是内阁没有领会到天子的用意,以为只是做做样子,要嘛就是根本不想管,也不愿意去管。
嘉靖在殿试时特意出了两个考题,所为的就是希望满朝文武能领会到他的精神,说白了,无非就是旁敲侧击罢了,内阁的这些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