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遥望对岸,只见红甲军已严阵以待,一时进退两难。
若强攻必损兵折将,若撤退则前功尽弃。原想出其不意突袭,如今行踪败露,敌军必有防备。尤其听闻辽东郡驻有曹操提及的红甲弓手,届时再攻恐难取胜。
想那玄菟国久无战事,守军理应松懈。岂料哨兵如此警觉,更令他不解的是——辽东驻军竟将大营设在距沓氏城二十里的临海空地,哨塔林立。这般布防堪称自讨苦吃,却彻底封死了两条进军路线:东莱郡渡海登陆,或辽西郡陆路进攻。
岸上约两三万守军正严阵以待。曹操曾言玄菟国守备空虚,眼下虽集结迅速,兵力终究有限。而己方十万水战精兵,冲破这二三百米水域当非难事。想起离京时曹操嘱托:此战胜负全系将军之师,主公正为自己牵制敌军主力。若此刻退兵,错失良机,待敌增防就更难攻克。
全速冲锋!夏侯惇毅然挥剑。几乎同时,岸上太史慈的军令响彻滩头:赤羽卫,张弓!两万红甲弓手引弦待发,五千赤血卫持盾列阵,如铜墙铁壁般拱卫在前。
辽东郡南境,太史慈麾下驻有五万赤血精兵。
其中万余赤血卫与赤羽卫驻守沓氏城,另有军营设于城陆交界处,严防小股敌军绕海偷袭。这座临海要塞乃辽东门户,自当重兵布防。
岸边三万赤甲将士列阵完毕,太史慈凝望海面上千艘战船,神色如常不见波澜。此次正是检验赤羽卫多年操练的良机。忽见军营方向五千赤血卫疾驰而至,每人左手执火油陶罐,右手持熊熊火把。
顷刻间,数万火炬将狭长海岸照得亮如白昼。赤血卫熟练地分发火油,又取下赤羽卫箭囊浸油备战。太史慈目光如炬,始终锁定远处朦胧船影。
待夏侯惇船队逼近二百步时,太史慈猛然振臂,声贯长空:
夜幕虽阻,然敌船密集如蝗。赤羽卫无需精准瞄准,两万支重箭挟破空之声倾泻而下。染赤箭羽在夜空中绘出猩红轨迹,美艳而致命。
碗口粗的重箭砸向千艘战船,箭镞入木的闷响与惨嚎声交织回荡。虽因夜色准头欠佳,但重箭威力足以洞穿船板。不少青州士卒刚躲过夺命箭矢,忽觉脚下船板渗水——箭头已将对穿的薄板轰出碗大窟窿。
船队速度骤减,未及堵漏的船只开始倾斜下沉。夏侯惇望见红甲箭手这般威势,怒目切齿却无可奈何。
果然,主公在此战前曾叮嘱我务必提防敌方弓箭手的诡异能力,现在亲眼所见确实名不虚传。
此次远征辽东郡,夏侯惇麾下青州军中也多有箭术精湛之士。但与对岸那些红甲弓手相较,差距竟如此悬殊。
此刻两军隔水相望,青州军的身影在对方眼中不过是模糊轮廓,而我们却能清晰看见对岸每个士兵的轮廓。这般视野优势下,敌方射击根本不受阻碍。最令夏侯惇愤懑的是射程差距——我军弓箭手使用普通箭矢最多射出百米,而对面那些红甲弓手实在蹊跷。
论个人武艺,青州军与赤血军本在伯仲之间,臂力也不相上下。为何射程差距如此之大?就连刘玄的黑湮卫也不过百米射程。究其根源,是缺乏太史慈的特殊训练之法。
太史慈的箭术已达化境,他独创的发力方式能将全身力量贯注箭矢。这种技法不仅提升威力,更可大幅增加射程。而精准度除却勤加练习外,更得益于水晶训练基地的特殊效果——当基地判定士兵具有射箭天赋时,在培养赤羽卫时就会同步强化其弓箭专精能力。
赤羽卫之所以能拥有惊人射程,还因铁匠公孙氏研发的等人高长弓与特殊弓弦。虽然携带不便,但这种长弓能轻易将射程提升一倍。当然使用这类强弓也有代价——每次开弓所需力量都是寻常弓箭的两三倍。
弓身愈大,张弦时阻力愈强,体力消耗增加本在情理之中。但经过太史慈特别训练的赤羽卫,完全能够承受这种消耗。
赤羽卫与众不同的体魄,正是他们能够超远距离射击的关键所在。
夏侯惇别无选择,只能催促士兵加速划桨,尽快抢滩才是上策。
水上作战与陆地不同,将领通常坐镇后方指挥,避免因船只沉没等意外陷入险境。
如同袁绍、曹操这类统帅,虽不以武艺见长,但若非形势所迫,绝不会轻易冲锋陷阵。
然而刘玄截然不同——水晶训练营的士兵对他誓死效忠,战场上始终保持着严密的防御阵型,绝不会如普通士卒般溃逃求生。
更何况刘玄身为盖世猛将,若将这身惊天战力闲置不用,未免太过浪费。
不过如今他既登帝位,自然不能动辄御驾亲征,区区敌将还不配让天子亲自出马。
青州军并非毫无防备,每条战船都配有巨盾,成功格挡了首轮突袭的箭雨。
尽管两万箭矢在夜幕中准头受限,但仍有流矢以诡异角度夺命——比如从天灵盖直贯而入的致命一击。
这轮齐射依然造成数千伤亡,但两百米的距离对即将靠岸的青州军已不算遥远。
若放任不管,七八万青州军登陆后,三万赤血军必将陷入危局。
太史慈早有准备——赤羽卫再次弯弓搭箭,此刻所有箭镞都浸透了火油。
两侧赤血卫默契地举起火把,顷刻间两万支火箭如流星火雨扑向敌船。
这次无需精确瞄准:燃烧的箭矢无论射中人还是船只,效果别无二致。
这些青州水军虽谙水性,但身后是茫茫百里海面,一旦战船焚毁,除了拼死游向辽东海岸,哪还有生路?
海战激烈,双方优劣立判
水面交锋,摇桨行舟远比人力游泳迅捷。当距离缩短至百步之内,赤羽卫的精准箭术便毫无保留地展现——这些精锐平日苦练百步穿杨之术,箭无虚发绝非虚言。
转眼间,数千战船陷入火海。青州军阵中,有的被重箭贯穿丧命,更多战船则燃起熊熊烈焰。部分船体因箭矢穿透而逐渐下沉,但最令人心惊的,是赤羽军在冲天火光中窥见的那些挣扎黑影。
太史慈面不改色,对百步外的凄厉哀嚎置若罔闻,沉声命令继续放箭。箭雨呼啸,火矢漫天,青州军成了活靶子。已有百余战船沉没,许多士卒浑身着火被迫跳海,却发现归路已被烈焰阻断。
求生的本能令他们放弃燃烧的船只,却难觅完好的容身之所。有人侥幸找到载着**的船只得以续命,更多人刚抬头就遭遇夺命箭矢——岸上的攻击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