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所激起的巨大冲击波,将如何重塑世界政治和经济的版图,没有人能够预知。
人们只知道,世界,再也回不去了。
对于彼时的龙国而言,星条国货币体系的“雪崩”听上去像一个遥远而抽象的名词。
普通民众对“白山-林地体系”的崩溃毫无概念,他们更关心的是粮票布票够不够用,这个月的工资能不能按时发。
然而,宏观世界的蝴蝶振翅,最终会以风暴的形式,降临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
风暴的第一波,来自“黑色黄金”。
东海之滨,申海市第三纺织厂。
车间里,往日里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此刻显得有些有气无力。
上百台纺织机中,有近三分之一已经停了下来,被蒙上了防尘的白布,像是一排排沉默的墓碑。
厂长王爱国站在车间的二楼,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他的脚下,是龙国最现代化的纺织车间之一,这里生产的的确良、棉布,不仅供应全国,还有一部分承担着宝贵的出口创汇任务。
而这些机器的运转,离不开电,发电离不开煤和油。
更重要的是,纺织品在印染等环节,需要消耗大量的、以石油为原料的化工产品。
“王厂长,又接到通知了,”生产主任老张气喘吁吁地跑上楼,手里捏着一张电报纸,脸上满是愁容,“部里发来的急电,下一季度的进口工业用油配额,再削减20%!价格……价格还要再涨15%!”
王爱国接过电报,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这已经是一个月内的第三次削减和第二次提价了。
他不用算,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停掉c区和d区的生产线吧,”他沙哑地说道,“把有限的原料和电力,都集中到A区和b区,优先保证出口订单的生产。
告诉工人们,减产期间,工资……暂时只能发基础生活费了。”
老张的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化为一声沉重的叹息。
他知道,这不是厂长的错。
放眼全国,情况都差不多。
从北方的化肥厂,到南方的塑料厂,再到奔跑在广袤大地上的运输卡车,所有依赖石油的“经济毛细血管”,都在因为这场来自万里之外的“石油危机”而急剧收缩、堵塞。
成本提升,利润消失,工厂减产,工人收入下降……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开始在龙国这个庞大而略显脆弱的经济体上显现出来。
这些问题,像无数条涓涓细流,最终汇集起来,涌向了权力中枢——红墙大院。
一场关系到国家未来走向的激烈争论,就此拉开序幕。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得如同窗外铅灰色的天空。
主管经济规划的钱副主任,将一份份报告用力地摔在桌面上,发出一连串沉闷的声响。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压抑已久的激动,仿佛终于等到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机会。
“同志们,都看看吧!这些都是从了!南方的几个出口加工区,因为国际航运费用暴涨和西方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减少了40%!我们自己的运输成本,也在一个月内上涨了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