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黑金(1 / 2)

“……纺丝液粘度,误差正负0.1%。”

“……喷丝头孔径,30微米,公差不得超过0.5微米。”

“……‘九炼炉’预氧化段,升温曲线,每分钟2.5摄氏度,全程温度波动,不得超过正负1度。”

“……碳化段,高温度1300摄氏度,惰性气体保护,含氧量不得高于百万分之五……”

魏承光的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一份工艺图纸!

这是一份……对现有工业体系的、公开的羞辱!

以国内目前的加工精度和控制水平,别说实现,就连看懂这些要求,都已经是天方夜谭!

“这……这不可能!”他脱口而出,“我们的设备,根本达不到这种精度!我们的仪表,也根本无法实现这种级别的控制!这是在造神,不是在搞工业!”

负责人看着他,眼神,平静而又坚定:“林舟同志在计划书的最后,写了一句话。”

“他说,‘方向对了,路,可以一步步走。设备不行,就用人来凑。仪表不精,就用标尺来量。’。”

“魏工,我们没有退路。整个‘龙脊’工程,都在等着用我们的‘矛’,去刺穿那块最硬的‘盾’。”

接下来的日子,对于魏承光,以及基地里所有从全国抽调来的顶级技工和工程师来说,是一场噩梦,也是一场……脱胎换骨的洗礼。

“龙吐丝”纺不出合格的原丝,纺出的丝线,粗细不均,一碰就断。

——没有高精度传感器?那就组织一批最有经验的老师傅,用肉眼,对着放大镜,一根一根地检查!用手,去感受那最细微的张力变化!

“九炼炉”的温度控制不住,升温曲线,像心电图一样,忽高忽低。

——没有pId控制器?那就三班倒,二十四小时,派专人,守在电炉的闸刀旁边!手里拿着秒表,眼睛死死地盯着温度计!温度高了0.1度,就手动拉一下闸,低了0.1度,就再合上去!用最原始的、笨拙的人工,去模拟“玄鸟”脑海中,那条完美的曲线!

失败,成了家常便饭。

第一炉,出来的,是一堆黑色的、毫无强度的焦炭。

第二炉,是粘连在一起的、脆得像饼干一样的废品。

……

第十九炉,依然失败。

基地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连戈壁滩上的风,似乎都带上了绝望的味道。

魏承光,也从最初的抗拒,到中间的麻木,再到此刻,一种深深的、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怀疑。

难道,导师他们,是对的?这真的,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疯狂的幻想?

就在第二十次试验开始的那天晚上,林舟,竟然,亲自来到了基地。

他没有带任何随从,一个人,风尘仆仆。

他看过了所有的失败品,听完了魏承光近乎绝望的汇报。

然后,他只做了一件事。

他走进“九炼炉”的控制室,亲自,在那个人工控制台前,坐了下来。

他没有看温度计,也没有看秒表。

他只是,静静地,闭上了眼睛。

然后,他的手,开始,有节奏地,在那巨大的电闸上,进行着微小的、令人无法理解的、非周期的开合。

仿佛,他能直接“听”到炉体内,那数百万根细丝,在高温中,发出的最细微的呻吟。

仿佛,他能直接“看”到,那些高分子链,是如何在烈焰中,断裂、重组,最终,升华成完美的、六边形的石墨晶格。

那一夜,整个基地的人,都围在控制室外,透过玻璃,看着那个如同入定老僧般的年轻人。

没有人说话。

所有人的心中,都升起一种近乎朝圣般的、荒谬而又真实的感觉。

他们仿佛,在亲眼见证,一个神迹的诞生。

当“九炼炉”的炉门,在冷却了二十四小时后,被缓缓打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