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被赋予了最高级别的密级,代号——“普罗米修斯之火”。
当这卷胶片,经过数次秘密转手,跨越半个地球,最终送达弗吉尼亚州兰利的总部,并被小心翼翼地冲洗放大后,出现在cdI亚洲事务部分析师面前的,却是一份让他们既兴奋又困惑的、充满了矛盾的文件。
文件看起来,像是一份高级别技术研讨会的会议纪要,字迹潦草,充满了各种缩写和术语。
其中提到的概念,大胆得令人心惊:
“……充分利用我国西部广袤的、日照充足的荒漠地带……”
“……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生伏特效应,建立大规模、矩阵式的能量捕获阵列……”
“……探索新型储能方式,解决光伏发电的间歇性问题……”
这些词汇,对于正处在太空竞赛和半导体革命前夜的星条国顶尖科学家们来说,并不完全陌生。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曾在实验室的咖啡时间,畅想过类似的、属于遥远未来的能源图景。
但是,将它作为一个国家级的、正在规划中的发展战略,其展现出的野心和魄力,还是让这些见惯了大场面的情报分析师们,感到了一丝心悸。
然而,当他们看到文件的最后,那几个被圈起来的、潦草写下的关键数据时,所有的心悸,都瞬间化为了一种荒谬的、哭笑不得的感觉。
文件上赫然写着:
“……‘夸父-1’型材料,实验室光电转换效率,已突破20%,目标:25%!”
25%?!
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片死寂。
所有分析师都面面相觑,他们不是科学家,但他们也知道,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去核实一下,”部门主管的声音,带着一丝干涩,“我们……我们现在最好的水平是多少?”
几分钟后,一个年轻的分析师,拿着一份文件,脸色古怪地走了进来。
“先生,我刚刚跟‘神谕实验室’(oracleLabs)那边确认过。他们目前在最尖端的、军用的、不计成本的砷化镓电池上,达到的最高效率,是8%。而在更具商业前景的硅基材料上,这个数字……不超过4%。他们说,从理论上,硅基材料的极限效率,也就在22%左右。25%……那是上帝才能做到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