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还不是结束。
一直沉默不语,手里拿着铅笔和计算尺,在草稿纸上不停写写画画的航天工程总负责人,老王,终于放下了笔。
他是整个计划最终的执行者,负责把所有东西攒起来,送上天。他的问题,永远是最实际,也是最致命的。
老王眉头紧锁,形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他不像老吴那样激动,也不像老张那样忧虑,他的语气平静,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这个计划最脆弱的内脏。
“林工,我们抛开技术细节和国际关系不谈,就只说工程实现。”
他伸出一根手指:“第一,集成难度。把这么多高精尖的载荷,塞进一个狭小的卫星平台里,这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这就像让你在同一个火柴盒里,同时造出一块手表,一台收音机和一架照相机,它们还必须同时完美工作,互不干扰。光是解决内部的电磁兼容性问题,就足以让我们现有的团队集体崩溃。”
他又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材料和工艺。卫星要在外太空的强辐射、超真空、几百度的巨大温差环境下长期工作。我们现在连一颗能在这种环境下稳定运行十年八年的轴承都造不出来,你拿什么去保证你那些比金子还精贵的载荷不出问题?图纸上可没画这些。”
“第三,可靠性。卫星上了天,可没有后悔药吃,坏了也没法派个修理工上去。这意味着,从设计、生产到测试,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元器件,甚至每一颗螺丝钉,都必须做到百分之百的可靠。我们现在的工业体系,支撑得起这种近乎变态的要求吗?”
“第四,热控和电源。”老王看了一眼气呼呼的老吴,“吴总工说的没错,功耗是个大问题。而巨大的功耗必然带来巨大的发热量。在真空环境里,没法靠空气对流散热,多余的热量排不出去,你的‘天眼’用不了一天,就会把自己活活‘烧死’,变成一坨昂贵的太空垃圾。”
老王每说出一点,在场的专家们脸色就更白一分。这些问题,都是他们想到了,但又不敢深想的死结。每一个,都像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横亘在“天眼”计划面前。
最后,老王停下了话头,他抬起头,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第一次离开了图纸,直直地看向了从头到尾都异常平静的林舟。
他问出了那个汇集了所有人疑惑、不解、甚至是一丝被冒犯的愤怒的,终极问题。
“林工,我的问题说完了。现在,我只想问一句。”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重锤一样,一下一下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这些技术,星条国没有!北极熊也没有!”
“我们,凭什么能搞出来?”
“就凭你这张……画得很好看的图纸吗?”
“轰!”
这句话,彻底引爆了全场。
“没错!王总工问到点子上了!我们凭什么!”
“这不是大炼钢铁,光靠热情和干劲是炼不出卫星的!”
“林工,你得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不然这个计划,我们航天系统第一个不同意!”
各种质疑的声浪,如同狂风暴雨,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几乎要将主席台前那个单薄的身影彻底淹没。
刚刚还因为“冬风”成功而意气风发的宋将军,此刻脸上的肌肉紧绷,他张了张嘴,想替林舟说几句,却发现自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因为他知道,老王他们问的,句句都是现实,刀刀都见血。
老刘则默默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早已冰凉的茶水,眼神晦暗不明。他看着被众人围攻的林舟,心中第一次对这个年轻人的判断,产生了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