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起身,走到墙上挂着的一张世界地图前,手指划过那些代表潜在威胁的标记。
\"U2侦察机,高空飞行,没有空对空武器;米格-21,虽然速度快,但没有远距离空对空导弹;北极熊的防空系统,反应时间长,雷达盲区大...\"林舟的手指在地图上游走,仿佛在下一盘精密的棋局。
\"林工,还没休息啊?\"
门口传来声音,林舟转身看去,是电子研究所的周教授,这位老人家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的眼镜,脸上写满了疲惫,但双眼依然炯炯有神。
\"周教授,您不是应该回宿舍了吗?\"林舟微笑着问道。
周教授摆摆手,走进实验室:\"睡不着。脑子里全是那些控制算法,躺下就开始想。索性过来看看您在忙什么。\"
林舟指了指桌上的图纸:\"我在设计'闪电'的雷达系统。这是整个无人机的'眼睛',必须确保它能在各种条件下可靠工作。\"
周教授凑过去,好奇地翻看图纸,眼神逐渐从困惑变成惊讶:\"这...这设计和我们现有的雷达系统完全不同!\"
\"因为它是一种全新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概念,\"林舟解释道,\"传统雷达只能探测目标的距离和方位,而这种设计还能测量目标的速度和高度,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地面杂波和真实目标。\"
周教授的眼睛瞪得溜圆:\"这...这简直是革命性的!有了这种雷达,'闪电'就能在恶劣环境下依然保持目标跟踪能力?\"
林舟点头:\"不仅如此,它还能实现对地形的简单识别,为低空飞行提供必要的地形回避数据。\"
周教授小心翼翼地放下图纸,深深吸了一口气:\"林工,老实说,你的这些设计...有时候让我觉得像在看科幻小说。但奇怪的是,每当我们深入分析,总能发现它们在理论上完全自洽,甚至是...优雅的。\"
林舟笑而不语。作为穿越者,他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将未来的技术以当前时代能理解和实现的方式呈现出来。
\"对了,周教授,控制系统那边进展如何?\"林舟转移了话题。
周教授叹了口气:\"老实说,困难重重。我们的第三代计算机体积太大,运算速度太慢,根本无法满足'闪电'的实时控制需求。除非有什么突破性的新思路...\"
林舟的目光一亮:\"其实,我正有一个想法。\"
他快步走到另一张工作台前,拿出一叠草稿纸,开始迅速画起图来:\"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分布式控制架构。不是用一台超级计算机控制所有功能,而是用多个简单的专用计算单元,每个负责一项基本功能。\"
周教授凑过来,随着林舟的铅笔在纸上飞舞,一个全新的控制系统架构逐渐成形——飞行控制单元、导航单元、任务管理单元、武器控制单元...每个单元都相对独立,通过简单的数据总线相互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