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加载操作系统。\"林舟按下启动按钮,目不转睛地盯着电传打字机。
打字机开始有节奏地运作,打出一行行字符:
\"正在加载系统...\"
\"dRAGoNoSV0.1初始化中...\"
\"系统加载完成,欢迎使用。\"
林舟轻轻敲击了几个简单命令,系统立即做出响应,完全符合预期。
这证明他在小世界中开发的操作系统,已经成功移植到了现实世界的硬件平台上。
\"操作系统测试通过,接下来测试cAd软件。\"林舟继续操作,输入加载cAd程序的命令。
由于没有图形显示器,cAd软件在电传打字机上的表现非常原始——它通过AScII字符\"绘制\"简单的图形,看上去像是由字母、数字和符号组成的粗糙图案。
但即使是这样简陋的界面,也已经让林舟激动不已——这标志着计算机图形学在这个时代的诞生。
\"功能正常,虽然界面原始,但核心算法运行正确。\"林舟满意地记录下测试结果。
最后是工程计算软件的测试。林舟输入了一组弹道计算参数——口径、初速、风速、温度等,然后启动计算程序。
打字机开始高速运转,系统处理着复杂的计算任务。
几十秒后,结果被打印出来:弹道曲线、落点预测、动能衰减等数据一应俱全,精度令人满意。
\"完美!\"林舟几乎要欢呼出声,\"这套系统完全可以用于'猎-歼'火控系统的改进版!\"
他兴奋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详细数据,规划着下一步的工作。
这台样机虽然还很原始,但已经证明了概念的可行性。
接下来,他可以着手设计更小、更快、更可靠的改进型号,真正实现军用计算机的革命性突破。
\"与现有的晶体管计算机相比,这台基于集成电路的样机有着本质的优势。\"林舟对着记录本自语道,\"体积减少90%,功耗降低85%,运算速度提高600%,可靠性提升至少一个数量级...\"
这些数据足以让任何计算机专家震惊得说不出话来。在当时的技术背景下,这简直就像是科幻小说中的产物。
林舟站起身,来到窗前,望着远处轧钢厂的高炉和烟囱。阳光照在他疲惫但满足的脸上,眼中闪烁着掌控未来的光芒。
\"这只是开始...\"他轻声说道,\"下一步,我要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武器系统中去。\"
林舟转身回到工作台前,开始撰写详细的测试报告和技术说明文档。这些文档将成为向上级汇报的基础,同时也是后续研发工作的指南。
\"处理器部分还有很大优化空间...存储器容量需要扩大...I\/o接口可以更加多样化...\"林舟一边思考,一边在纸上勾勒着改进方案。
样机持续运行着,安静而稳定,偶尔发出轻微的机械声响,仿佛是新时代的脉搏。
他看了看手表,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
距离他开始这项工作,已经过去了近四天时间。
但成果是值得的——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代计算机样机,加上配套的基础软件系统,已经在他手中诞生。
接下来,就是向上级汇报,并开始更广泛的应用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