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全球电子工业才刚刚起步啊...\"林舟轻声感叹。
作为穿越者,他太清楚现在的科技水平了。六十年代初期,全球集成电路技术刚刚起步,最先进的星条国和北极熊也才实现初级集成电路的小批量生产。龙国电子工业还处于婴儿期,连基本的晶体管都极度短缺,大部分电子设备还在使用电子管这种\"老古董\"。
国内工厂顶多能组装简单的收音机,电视机还是高档奢侈品,一台黑白电视机的价格能抵得上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至于计算机,更是国家级稀罕物,少得可怜的几台还全靠仿制北极熊的老古董,性能堪忧。更别提集成电路和光刻技术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我不一样啊,\"林舟嘴角扬起一丝自信的微笑,\"前世虽然不是半导体专家,但好歹也是学电子工程出身,对基本原理还是清楚的。更重要的是...\"
他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半导体工艺基础\"几个大字,这是他之前获得的资料,里面记录了从硅片提纯到光刻、封装的全套流程。
虽然是针对现代工艺的,但基本原理是共通的,完全可以根据这个年代的条件做简化和调整。
拿起铅笔,开始在纸上勾勒一幅草图——一台简易型光刻机的设计方案。
这种光刻机采用最基础的接触式曝光技术,精度虽然比不上后世的先进设备,但足以满足制作初级集成电路的需求。
\"接触式光刻虽然精度有限,但胜在工艺简单,设备要求低,非常适合现在的条件。\"林舟一边画一边思考,\"光源可以用高压汞灯,透镜组可以从显微镜上改装,精密机械部分可以利用厂里的加工能力,最难的是掩模版制作...\"
他继续写写画画,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窗外万籁俱寂,只有偶尔传来的狗吠声打破寂静。
林舟放下笔,揉了揉酸痛的手腕,看着桌上密密麻麻的草图和计划,满意地点了点头。经过几个小时的思考,他已经列出了一个完整的发展计划:
建立实验室级晶体管生产线(轧钢厂原有的电子实验室已经有部分设备,只需紧急申请批复补充一些关键设备)
自研晶体管数控系统,用于升级前进一号及后续生产线
开发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为厂内生产调度与自动化提供\"最强大脑\"
组建集成电路研发小组,逐步攻克\"硅片清洗--掺杂--光刻--封装\"全流程
自制光刻机,以\"老工艺+新思路\"方式攻关最初级集成电路制造
\"计划虽好,但最大的障碍是人才。\"林舟皱起眉头,\"这个年代懂电子的人太少了,尤其是懂半导体的更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