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愿与太后共存亡!”李谷、周延等人齐声应道,声音在殿内回荡,震得烛火微微摇曳。
散朝时,已是夜半三更。符祥瑞牵着柴宗训往寝宫走,夜色里,能听见远处传来的更鼓声,还有女辅营驻地传来的集合哨声。柴宗训揉了揉眼睛,靠在母亲怀里小声说:“娘,明日我也想去校场,我想给百姓们加油。”
符祥瑞低头,在儿子额上印下一个轻吻,声音温柔却坚定:“好,明日娘带训儿去。让训儿看看,我们后周的百姓,都是有骨气的好男儿——等我们打跑了赵匡胤,娘就带你去汴梁,接小姨回来,一家人再也不分开。”
次日辰时,城南校场挤满了人。校场中央搭起了高台,符祥瑞一身素色宫装,站在高台上,身后是飘扬的后周旗帜,红色的“周”字在晨光里格外醒目。她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百姓和太监,声音透过内侍的传声筒,传遍整个校场:
“乡亲们,宫人们,今日召集大家来,是想告诉你们——三日后,朕要亲自领兵去汴梁,去打跑赵匡胤,去收复我们的故土!”
台下一片寂静,百姓们面面相觑,眼中满是疑惑和不安。符祥瑞继续说道:“赵匡胤篡夺后周江山,害苦了我们多少百姓!汴梁城里,还有你们的亲人、你们的家产,难道你们愿意看着他们被赵匡胤欺压吗?难道你们愿意一辈子做亡国奴吗?”
“不愿意!”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紧接着,越来越多的人跟着喊:“不愿意!打跑赵匡胤!收复汴梁!”
声音越来越响,像浪潮般在校园里翻滚。符祥瑞抬手,待众人安静下来,继续说道:“朕知道,你们中有人怕打仗,有人怕丢了性命。但朕向你们保证,只要你们愿意加入守城队伍,朕就会给你们发粮食、发武器,让你们的家人得到妥善安置。若是你们在守城时牺牲,朕会追封你们为‘忠勇义士’,让你们的子女世代享受朝廷的抚恤!”
她指着台下的女辅营女兵,她们身着甲胄,手持长枪,站姿挺拔如松:“你们看,她们是女子,尚且愿意为后周冲锋陷阵,难道我们的男儿,还不如女子吗?”
“不如!”台下的百姓们大声喊着,眼中渐渐燃起斗志。一个满脸风霜的中年汉子走出人群,跪在地上:“太后,俺叫王二,是洛阳城郊的农户。俺的儿子在汴梁当差,被赵匡胤的人抓了,俺愿意加入守城队伍,俺想救俺儿子,想打跑赵匡胤!”
“俺也愿意!”“俺也去!”越来越多的人跪在地上,齐声高喊,声音震得高台都微微颤动。
符祥瑞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眶微微发热。她走下高台,亲手将王二扶起来,递给他一把铁剑:“王二,朕封你为‘义勇队’队长,明日辰时,你带着乡亲们来校场领武器,跟着女辅营的队长训练——后周的江山,就拜托你们了。”
王二接过铁剑,双手颤抖着,重重磕头:“俺定不负太后所托!誓死保卫洛阳,誓死追随太后!”
校场上的呼喊声此起彼伏,晨光透过云层洒下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映出坚定的神情。符祥瑞牵着柴宗训的手,站在人群中央,看着眼前的百姓,看着身后的大臣和女兵,心里忽然充满了力量——她知道,这场仗很难打,但只要后周的君臣一心、百姓同心,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回到宫中时,内侍来报,女辅营的粮草已清点完毕,周侍郎派去联络李筠将军的人已出发,城南校场的武器也在连夜赶制。符祥瑞坐在案前,提笔写下一道圣旨,字迹力透纸背:“三日后辰时,兵发汴梁,不破不还。”
她将圣旨交给内侍,转身看向窗外。晨光已洒满庭院,老槐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被风吹落,在空中打了个旋,落在地上。符祥瑞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轻声说:“训儿,三日后,我们就要去打赵匡胤了。等我们打赢了,就能接小姨回来,一家人再也不分开了。”
柴宗训点点头,将并蒂莲荷包举到母亲面前,小声说:“娘,这个荷包会保佑我们的。小姨说,并蒂莲代表着团圆,我们一定会团圆的。”
符祥瑞看着荷包上的并蒂莲,眼眶微微湿润。她握紧儿子的手,目光望向汴梁的方向,心里默念:妹妹,等着我,三日后,我就来接你回家。后周的江山,我们一定会守住。
夜色渐退,晨光熹微。洛阳城内,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灯,百姓们忙着收拾行囊,准备加入守城队伍;女辅营的营地里,女兵们正在擦拭武器,训练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宫墙上,侍卫们握紧了手中的长枪,目光警惕地望向远方。整个洛阳城,都在为三日后的出征做着准备,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却又振奋的气息——一场关乎后周生死存亡的战争,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