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潞州举旗·许州输粮(1 / 2)

显德八年正月廿五,潞州城头的风裹着雪粒,刮在“李”字战旗上发出猎猎声响。泰宁军节度使李筠身披黑甲,站在北门箭楼上,手里攥着潼关送来的密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信上“汴梁被围,盼公举义”八个字,像一团火,烧得他胸腔发烫。

“节度使,城外的粮队都准备好了。”副将周光逊捧着甲胄上的护心镜,轻声提醒,“只是……咱们真要现在反?赵匡胤的大名府兵马离潞州不过三日路程,万一潼关的消息是假的……”

“假不了!”李筠猛地转身,黑甲上的雪沫簌簌掉落,“你忘了郭威陛下怎么待我?当年我不过是个步卒,是陛下把我从死人堆里拉出来,一步步提拔到节度使!如今柴氏孤儿寡母在潼关受苦,赵匡胤那贼子篡夺江山,我若再观望,死后有何颜面见陛下于地下?”

他走到箭楼边缘,指着城外绵延的粮车:“那是咱们攒了半年的军粮,派五千人护送,走太行小道去潼关,务必亲手交到符太后手里。告诉太后,潞州的三万儿郎,即日起就打出‘复后周,诛赵贼’的旗号,我亲自领兵去袭扰赵匡胤的邢州粮道,让他首尾不能相顾!”

周光逊不再多言,躬身领命。转身时,却见粮队里走出个穿着布袍的老者,是潞州的老吏王仲先,手里提着个油布包,正往城门走。周光逊拦了拦:“王吏目这是要去哪?”

“去许州。”王仲先掀开油布包,露出里面的账簿,“节度使让我去给许州的刘刺史送信,问问他要不要一起举旗。再说了,许州离汴梁近,说不定能探些实信回来。”

周光逊点头放行,看着老者的身影消失在风雪里,再回头时,却见城头的“李”字旗旁,又升起了一面新旗——青底黄纹,绣着“后周”二字,在漫天风雪里,格外醒目。

同一时刻,许州刺史府的暖阁里,刘词正对着一盏冷茶出神。案上摆着两封书信,一封是赵匡胤派使者送来的,让他“速调三千兵去汴梁护驾”;另一封是王仲先刚送来的,李筠的字迹力透纸背:“兄乃郭威旧部,当与某共扶柴氏。”

“大人,赵匡胤的使者还在客厅等着呢。”侍从进来添炭,小声说道,“他说若是再不下令,就要亲去军营点兵了。”

刘词冷笑一声,将赵匡胤的书信推到炭盆边,火星子溅到纸上,烧出个黑窟窿。“让他去点兵!”他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一个木盒,里面是郭威当年赐他的佩刀,“许州的兵,是后周的兵,不是他赵匡胤的私兵!去告诉使者,就说许州城近日有匪患,兵卒要守城,一个也调不走!”

侍从刚要走,刘词又叫住他:“等等,把府里的粮仓打开,挑最好的米,装五十车,走秘密通道送去潼关。告诉符太后,许州虽小,但只要我刘词在,就断不会让陛下和太后饿着肚子打仗!”

侍从应声而去,暖阁里只剩下炭火噼啪的声响。刘词摩挲着佩刀上的纹路,想起郭威当年拍着他的肩膀说“守好许州,就是守好后周的南大门”,眼眶忽然发热。他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看着外面飘落的雪花,喃喃道:“陛下,臣没辜负您的托付。”

而此时的邢州城外,一支宋军粮队正沿着官道缓缓前行。押粮官赵彦徽坐在马背上,时不时勒住缰绳,看向远处的太行山——近日总有探马来报,说潞州方向有异动,可他派去探查的人,却连个影子都没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