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柴宗训抱着孙子兵法看:娘,你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2 / 2)

太守府的书房很小,只有一张书桌和两个书架,书架上摆满了经书和史书。王参军让柴宗训坐在书桌前,自己搬了个小凳坐在旁边,从笔筒里拿出一支狼毫笔,蘸了墨,在宣纸上写了个“兵”字:“殿下你看,这个‘兵’字,上面是‘丘’,‘兵’就是打仗的人。”

柴宗训跟着在纸上写,笔画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那‘法’字呢?就是《孙子兵法》的‘法’。”

“‘法’字好理解。”王参军又写了个“法”字,“左边是‘氵’,右边是‘去’,本意是‘消除混乱的规则’。《孙子兵法》里的‘法’,就是打仗的规则,比如怎么排兵布阵,怎么管理士兵,都得按‘法’来。”

柴宗训一边听,一边把王参军的话记在心里,遇到不懂的就追问,从“兵”“法”问到“民”“心”,书房里时不时传来他清脆的提问声,还有王参军耐心的解答。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符太后派人来叫他吃饭,他还恋恋不舍地说:“王参军,俺下午还来行不行?俺还想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啥意思。”

王参军笑着点头:“殿下随时来,俺都在。”

从那天起,柴宗训每天都会去太守府找王参军学认字。刚开始,太守府的小吏们还很拘谨,见了他就躬身行礼,不敢说话。可后来见他每天抱着书,跟在王参军身后,遇到不懂的就追着问,有时还会帮小吏们整理竹简,渐渐就不那么紧张了。

有次柴宗训学完字,看到太守府的杂役在劈柴,他也跑过去帮忙,拿起小斧头,学着杂役的样子劈了起来。斧头太重,他劈了好几下才劈开一根柴,手都震得发麻,却笑得格外开心。杂役连忙说:“殿下,这活粗,您别累着。”

柴宗训擦了擦额头的汗:“没事,俺多劈点柴,晚上大家就能多烤会火,也能帮着守将府省点炭。”

这事很快就传遍了潼关,百姓们都知道,后周的小皇帝不仅爱民,还特别懂事,连劈柴这样的粗活都愿意干。有次柴宗训去暖粥棚帮着盛粥,一个卖菜的大叔特意给他送来一筐新鲜的萝卜,说:“殿下,这萝卜炖肉好吃,您拿回去给太后补补身子。”

柴宗训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回去后就让厨房炖了萝卜汤,端给符太后,还有周延朗、马全节和王参军,大家围在一起喝汤,像一家人一样热闹。符太后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这孩子在逃亡路上长大了,不仅学会了关心别人,还懂得了“民心”的真正含义。

这天晚上,柴宗训又抱着《孙子兵法》去问符太后:“娘,你看俺今天学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不是说,咱们最好用计谋打败宋军,不用真的打仗?”

符太后接过书,看到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有王参军写的解释,还有柴宗训自己画的小图——比如“伐谋”旁边画了个小脑袋,里面写着“计谋”两个字,忍不住笑了:“宗训理解得很对。咱们现在兵力比宋军少,不能跟他们硬拼,得用计谋。比如马将军说,李将军正在联络凤州、阶州的守将,这就是‘伐交’,把咱们的盟友变多,宋军的盟友变少。”

柴宗训眼睛一亮,拿起炭笔在书上画了个圈:“那要是咱们能让宋军的士兵不想打仗,是不是就是‘伐谋’?比如跟他们说,咱们不会伤害百姓,还会给他们分田地,让他们投降咱们?”

符太后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我的宗训,真是越来越有想法了。这确实是个好主意,不过得等咱们的兵力再强点,才能让宋军相信咱们有能力兑现承诺。”

柴宗训用力点头,把书抱在怀里,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雪景。月光洒在潼关的城墙上,像铺了层银,远处传来巡逻士兵的脚步声,还有更夫敲梆的声音,“梆梆”两下,是二更天了。他心里忽然想起父亲柴荣,要是父亲还在,看到他现在能看懂《孙子兵法》,还能跟娘一起守民心,肯定会很开心吧。

“娘,俺以后要每天都学认字,把《孙子兵法》里的道理都学会,还要跟马将军学骑马,跟周将军学射箭,等韩将军和王将军带着大军回来,俺就跟你们一起打回开封府,让后周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柴宗训转过身,眼里闪着光,像极了雪地里的火苗,又亮又暖。

符太后走过去,把他搂进怀里,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好,娘等着那一天。咱们宗训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皇帝,一个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好皇帝。”

炭盆里的火还在烧着,把房间烘得暖暖的。柴宗训靠在符太后怀里,手里还抱着那本《孙子兵法》,书页上的字迹在灯光下格外清晰。他知道,现在的潼关只是开始,往后还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可只要能跟着娘,跟着周将军、马将军,还有潼关的百姓,一起守住民心,守住希望,总有一天,他们能打回开封府,让后周的旗帜重新飘扬在中原的大地上。

窗外的雪还在下,可守将府里的灯光,却像一颗温暖的星,照亮了这茫茫的冬夜,也照亮了后周崛起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