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李煜伸了伸懒腰:走吧。我们秘密前往辽谈一个协议。(2 / 2)

石门在身后缓缓合上,隔绝了金陵的桂香与喧嚣。张洎站在原地,望着紧闭的石门,久久没有挪动脚步。他紧紧攥着手中的玉印,心中默念:陛下,一定要平安回来。

秦淮河码头边,一艘乌篷船正静悄悄地泊在芦苇丛中。暮色渐浓,岸边的商贩早已散去,只有几声渔歌从远处传来,伴着水波轻轻晃动。李煜与陈承礼、两名暗卫先后登上船,船家是陈承礼安排的亲信,见众人上船,立刻撑起长篙,乌篷船悄无声息地划入芦苇深处,顺着秦淮河支流往江北而去。

船行至江心,李煜推开乌篷的小窗,晚风带着水汽扑面而来,吹散了连日来的疲惫。他望着岸边渐渐远去的金陵城轮廓,灯火点点,温暖而安宁,那是他要用性命守护的故土。

“陛下,夜深了,风凉,还是关上窗吧。”陈承礼端来一碗热茶,轻声劝道。

李煜接过茶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目光却依旧望着金陵的方向:“陈伴伴,你说耶律璟会见朕吗?”

陈承礼躬身答道:“陛下亲赴辽廷,这份诚意足以打动耶律璟。况且辽朝与中原本就互为仇敌,赵匡胤称帝后势力大增,耶律璟若不想坐视宋军南下,必然会与陛下结盟。”

“但愿如此。”李煜喝了口热茶,暖意顺着喉咙滑入腹中,却驱不散心中的隐忧,“只是耶律璟性情多疑,又贪利,此行怕是少不了一番博弈。”

“陛下放心,老奴早年见过耶律璟,他虽多疑贪利,却也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陈承礼语气笃定,“只要陛下点明赵匡胤的威胁,再许以岁币与榷场之利,盟约必能敲定。”

李煜点了点头,不再多言,只是将目光投向江北的夜空。夜色如墨,江风吹动芦苇,发出沙沙的声响。他知道,这艘乌篷船载着的不仅是他一个人,更是南唐的安危与江南的希望。

船行一夜,次日清晨抵达江北的瓜洲渡口。四人弃船登岸,换上早已备好的商贩服饰——李煜与陈承礼扮作绸缎商人,两名暗卫则装作挑夫,背着装满“绸缎”的行囊,混在往来的商旅中,朝着楚州方向而去。

一路上,随处可见南下逃难的百姓,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口中念叨着“宋主登基,又要打仗了”。李煜听着这些话语,脚步愈发沉重——乱世之中,百姓最是苦不堪言,他此行若能促成辽唐结盟,便能为江南百姓多争几分安宁。

行至楚州城外,陈承礼按照约定,在城门口的茶摊前放下一个绣着桂花的香囊。不多时,一名身着辽朝服饰的汉子走了过来,对着陈承礼行了个礼,用生硬的汉话说道:“是金陵来的客人吗?我家大人在驿馆等候。”

此人正是徐铉派来接应的辽使随从。李煜与陈承礼对视一眼,跟着汉子往驿馆走去。刚踏入驿馆后院,便见徐铉正焦躁地在院中踱步,见到李煜一行人,先是一愣,随即脸色骤变,快步上前,压低声音道:“陛下!您怎么来了?这太危险了!”

“徐爱卿不必惊慌,朕是微服而来。”李煜摘下帷帽,露出面容,“耶律塔烈还在驿馆吗?”

“在!他今早还在催问辽廷的谕示,臣正不知如何应对。”徐铉连忙点头,眼中的焦躁渐渐被惊喜取代,“陛下亲至,定能打消他的疑虑!”

话音刚落,厢房的门被推开,一名身材高大、满脸络腮胡的辽人走了出来,正是辽使耶律塔烈。他见到李煜,先是疑惑,待徐铉低声介绍后,眼中瞬间闪过震惊,随即躬身行礼,用流利的汉话说道:“不知南唐国主驾临,塔烈有失远迎,望请恕罪!”

李煜抬手虚扶,语气平和却带着帝王的气度:“耶律大人不必多礼。朕此次微服而来,是想与大人好好谈谈,更想借大人的引荐,亲赴辽廷,与耶律陛下一叙。”

耶律塔烈眼中的震惊更甚,他望着眼前这位身着商贩服饰却气度不凡的南唐国主,心中终于明白,南唐联辽绝非权宜之计——一个肯为盟约赌上性命的君主,这份决心足以让任何人心生忌惮。

他沉吟片刻,忽然咧嘴一笑,露出雪白的牙齿:“国主如此诚意,塔烈佩服!请随我入房详谈,辽廷的谕示,或许不必等了。”

李煜眼中闪过一丝光亮,知道此行的第一步,已然踏成。他跟着耶律塔烈踏入厢房,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宛如乱世棋局中,终于落下的关键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