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1 / 2)

1

至此,全院大会在住户们热情高涨、易忠海兴奋、许大茂三人沮丧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禽兽派取得了小小的胜利。

可惜此时兴高采烈的易忠海并不知道:李进阳调出京城医院,其实根本不需要花钱。

压根就没人想把京城医院牵扯进来。

子虚乌有的事,五百还是一千,不就是随口一说?

易忠海折腾半天,反倒帮李进阳多挣了五百,结婚的三大件等于是他送的。

该卖的房子,还是得卖。

“王婆婆,前面快到了,我们准备的东西都齐了吧?”

“可别到时候缺了什么,让秋白难堪。第一次去她家,我想给她爸妈留个好印象。”

李进阳蹬着自行车,后座载着王媒婆。

王媒婆已年过六十,两人同乘一辆车,倒不怕旁人闲话。

车把和前杠上挂满了各式礼品,瓜子花生自不必提,连古巴糖都备了两袋。另有汾酒两瓶、大前门香烟两条、油光光的猪肉五斤,王媒婆怀里还抱着两丈四的斜纹棉布。

这些加起来,少说也要三十五块钱。

这一路招摇过市,引得路人纷纷侧目。任谁见了,都要多瞧两眼,啧啧感叹这户人家的阔绰。

大院里头发生的**,李进阳尚且不知。这两**正忙着张罗婚事。即便知晓了,也不会放在心上。

海子那人相貌平庸,心思倒活络。任凭他如何折腾,那套三居室李进阳是要定了。难得遇上这般宽敞的屋子,绝不能错过。

“哎哟,进阳,这聘礼还不够体面?我可从没见过这么周全的礼数。”王媒婆紧抱着布匹舍不得松手,“单说这两丈布就够气派了。寻常人家一年才一丈二布票,你这一出手就是两年的份量,够做一床被面了。”

“在四九城里打听打听,谁家能备出这般厚礼?就冲这些,便是不给彩礼钱,女方家也挑不出理来。你放心,这门亲事保准能成。”

如今粮荒刚缓过劲,布匹短缺又成了难题。布票定量一减再减,即便攥着票也难买到现货。供销社里时常缺货,皇城根下尚且如此,听说城外公社更艰难,不少人家全伙着穿一条裤子,下地干活时只能光着膀子。

王媒婆实在心疼这两丈多布,忍不住劝李进阳收回去。单是其他礼物已足够体面。不过李进阳并未采纳这个建议。

普通人想买布不容易,但对他这个级别来说完全不成问题。

跟棉纺厂副厂长喝过几回酒,别说那些\"瑕疵布\"想要多少有多少,就算随便买上十匹八匹也轻而易举。

要不是怕太招摇,李进阳连\"的确良\"料子都敢送——他家里现成就有一匹。

一匹布有十丈,差不多三十三米长。

所以只送七米次的斜纹棉布,实在有些应付。

拐过几个弯,就到了王秋白住的大杂院。

所谓大杂院,就是些破旧四合院,住户们胡乱加盖房子,弄得杂乱无章。

邻里之间只留出一条一人宽的过道,其余空地全都盖满了房子。

再加上横七竖八的晾衣竿,更显得凌乱不堪。

王秋白虽然有个当干部的大伯,但自家条件并不好。

她父亲是泥瓦匠,靠手艺吃饭,不过也就是打零工的程度。听王秋白说,活多时每月能挣十七八块。

淡季只有十二三块,家里一直过得很紧巴。

她母亲连手艺都没有,全靠街道派发的零活,每月能挣七八块钱就算不错。

靠这点收入,不但把两个孩子拉扯大,还供王秋白读完了高中。

实在不容易。

\"进阳,你可算来了!怎么带这么多东西……\"

\"快请进,我爸妈都在家等着呢。\"

李进阳今天要来的消息,王媒婆昨天就通知了王家,他们准备了两天。

毕竟不用王秋白和王成多形容,这大杂院里也有轧钢厂的工人。

王家父母随便打听了一下,都吃惊不小。

未来女婿这么有本事?

当然要郑重接待。

就怕招待不周,将来女儿嫁过去受委屈。

王父王母作为长辈不便出门迎接,但王成已经在门口等了两个小时……

他帮着李进阳推自行车在前头带路,却没接他手里的东西。

今天,李进阳得亲自提着东西上门。

这同时也是个展示自己的好机会。

“爸!”

“妈!”

“秋白!”

“进阳来了。”

这几声喊出去,王家人还没露面,邻居们倒先纷纷探出头来。

大家都知道王家女婿今天要来,还是红星轧钢厂的大人物,都想凑个热闹。

一看这阵势,大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大包小包的,得花多少钱?

虽然布袋遮着看不清里面具体是什么,但沉甸甸的,肯定是好东西。

不少邻居看得眼红。

王家运气真是好,早知道也让自家闺女读个高中。

说不定也能带回来个干部女婿呢?

“哎呦,这就是秋白的对象吧?真是一表人才。”

“嘿,你们不知道吧?人家相貌好还是其次,最重要的,他可是轧钢厂翻译科的科长,18级干部呐!”

“嚯!”

“不得了,王家闺女真是找了个金龟婿。”

“李科长,我也是轧钢厂的,二车间的学徒……”

“李科长,我是四车间的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