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1 / 2)

每日一诗 琅书 2009 字 8小时前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禅院悟真记

在那繁华却又喧嚣纷扰的大唐盛世,长安城内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却也充斥着无尽的欲望与纷争。长安城外,有一座宁静的青山,山脚下坐落着一座古刹,名为灵隐寺。寺内古木参天,香烟袅袅,梵音阵阵,仿若与尘世隔绝,自成一方净土。

寺中有一位年轻的僧人,法号慧明。慧明自幼便对佛法有着浓厚的兴趣,虽出身于富贵之家,却早早看透了世间的繁华与虚幻,毅然投身佛门,寻求心灵的解脱与安宁。他每日在寺中诵经礼佛,参禅打坐,然而,随着对佛法的深入探究,心中的困惑却也日益增多。那些晦涩难懂的经文,虽然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却仿佛隔着一层薄薄的纱,始终难以触及核心。

一日清晨,天还未完全亮,启明星还在天边闪烁。慧明如往常一样,从禅房起身,简单洗漱后,便手持佛经,朝着寺院的后院走去。后院有一座静谧的小佛堂,那里是他每日读经修行的地方。一路上,微风轻拂,带着清晨特有的清新与凉意,吹过他的僧袍,沙沙作响。路边的草丛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在微弱的晨光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洒下的点点繁星。

慧明来到佛堂前,轻轻推开那扇古朴的木门。门轴发出一声低沉的吱呀声,在寂静的清晨显得格外清晰。佛堂内,一尊金身佛像庄严地端坐在莲花座上,慈悲的目光俯瞰着世间万物。佛像前的香案上,供奉着鲜花和水果,香炉中香烟缭绕,淡淡的檀香味弥漫在整个佛堂。慧明在蒲团上缓缓坐下,双手合十,闭目凝神,口中念念有词,开始了一天的修行。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慧明低声吟诵着经文,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一种力量,在佛堂内回荡。他试图通过诵读,领悟佛法的真谛,解开心中的疑惑。然而,尽管他全神贯注,那些经文却依旧如同天边的云霞,看似触手可及,实则遥不可及。

不知过了多久,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慧明的身上,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束。光束中,尘埃飞舞,仿佛在诉说着世间的无常。慧明睁开眼睛,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涟漪。他想起了自己在尘世中的过往,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欲望与挣扎,如今看来,都如同这飞舞的尘埃,虚幻而又缥缈。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慧明心中默念着这几句经文,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不明白,为何世人总是追逐着那些虚幻的东西,而忽略了真正的源头。他渴望找到一条通往真理的道路,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

就在慧明陷入沉思之时,佛堂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慧明抬起头,只见一位老者缓缓走进佛堂。老者身着一袭朴素的长袍,白发苍苍,面容和蔼,眼神中却透着一种深邃的智慧。慧明起身,向老者行礼,问道:“敢问施主,有何事前来?”

老者微微一笑,说道:“小师父,我乃这山中的樵夫,每日上山砍柴,路过贵寺,常听寺中传来的梵音,心中甚是欢喜。今日一时兴起,便想来这佛堂中,感受一下佛法的庄严。”

慧明听后,心中不禁对老者产生了一丝敬意。他请老者在蒲团上坐下,然后说道:“施主既然对佛法感兴趣,不妨与小僧一同探讨。小僧近日在修行中,遇到了诸多困惑,正不知如何是好。”

老者点了点头,说道:“小师父,佛法博大精深,岂是一朝一夕能够领悟的?困惑乃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我虽只是一介樵夫,却也略懂一些佛法的皮毛。或许,我能为小师父解开一二。”

慧明听后,心中大喜,连忙说道:“如此,便有劳施主了。小僧近日在读经时,总是难以领悟其中的真谛。那些经文,看似简单,却又蕴含着无尽的深意,让小僧捉摸不透。”

老者微微一笑,说道:“小师父,读经并非仅仅是诵读文字,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智慧。佛法如同一面镜子,每个人看到的都可能不同。你所看到的,正是你内心的反映。若想领悟佛法的真谛,首先要放下心中的执念,以一颗纯净的心去面对。”

慧明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想起了自己在修行中,总是急于求成,想要尽快领悟佛法的真谛,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纯净。他不禁对老者说道:“施主所言极是,小僧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