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四方来才!风云起势!(1 / 2)

豫州沛国小沛。

刘备接连不断的收到好消息!

首先是陈国名士袁涣响应了刘备的征辟,成为了豫州刺史府的治中从事,主管州府的文书案卷,掌管人事等主要工作。

紧接着徐州下邳国又传来一个好消息。

颍川陈氏的陈群同样接受了刘备的征辟,成为了刘备豫州刺史府的别驾从事,刘备的助手,州吏之首,有巡查之能。

陈纪因为生病的缘故,只能留在下邳。

除了这两位重量级别的人物之外,还有一些稍次一些的人物同样响应了刘备的征辟。

豫州鲁国名士郑玄弟子刘琰,响应了刘备的征辟,担任功曹从事,负责考察、记录推荐本州内各郡县官员的业绩品行。

但只有推荐权,没有决断权,决断权在刘备和袁涣的手中。

除此之外还有陈国谢缵担任兵曹从事,主管军事相关事务,但没有实际的兵马控制权,相当于是军事参谋。

颍川庾嶷祭酒从事,主管文化教育...

剩下的还有一部分,见刘备本钱太少,并没有响应征辟,还在观望之中,比如沛国桓氏、武氏。

剩下还有一部分则是离的太远了,没有消息传回来,比如沛国薛综,因为豫州太过混乱,直接跑交州去了。

荀攸、赵俨、杜袭、和洽流离荆州也还没有音讯。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主动向刘备靠拢的豫州本地豪强世家。

刘备对此也十分表示欢迎。

并且从其中挑选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到自己麾下任职。

你别说,挑来挑去,还真给刘备找到一个优秀的人才。

陈到。

陈到是汝南人,但他并不想归附在袁氏麾下,在听说了刘备的名声过后,特地率领族人前来投靠刘备。

刘备对于陈到颇为看重,任命陈到为“门下督”,安置在自己身边,负责保卫自己以及刺史府属吏的安保工作。

刘备给了陈到一千人的编制,除开对方带来的百余族人之外,剩下八百多人由对方招募训练。

这边发达了,刘备当然没有忘记还在青州北海国的刘达、是仪。

但没办法,还不能表他们官职。

毕竟他们这会还在青州的北海国。

不过刘备写信给他们,等今年北海国那边收成了,他们就可以过来了,官职都留好了。

刘达升级成为豫州刺史主簿,是仪则是升任薄曹从事,主管财政、仓谷。

关羽则是“荡寇校尉”。

因为刘备自己没有武职,所以这个荡寇校尉是刘平表的

如果关羽人在沛国,倒可以表为沛国都尉,两千石那个,可惜他人在北海国。

至于孙邵,刘备先表其为“丰县县令”,而后升“沛令”,再然后就是“沛相!”

此时刘平也带着郭嘉从颍川回来了。

郭嘉被任命为“议曹从事”,是一个小官,很轻松,并没有什么实际事务要做,负责参议政事。

郭嘉对此倒也没有太大的异议。

如今乱世,官职已经不能用寻常的常理来划分了,而是他感觉这个议曹从事还很适合自己。

要是真让他去处理那一堆的文书,他也不愿意。

除开议曹从事之外,刘平还给郭嘉弄了一个参军的职位,在他的军中。

不过很快,郭嘉就后悔了。

因为刘平麾下的参军也是要参与日常训练的,郭嘉的身子骨弱,有些顶不住。

军纪中有关喝酒的问题也是让郭嘉叫苦连天。

日常训练,刘平倒是让郭嘉慢慢来,但对于军纪,那就得严格执行了!

除此之外,还有张飞、牵招借由刘平的讨逆将军也获升了官职。

张飞为征虏校尉、牵招为骁骑校尉。

太史慈、田豫、赵云升任骑都尉。

从这时开始,刘平也正式成为刘备集团的二号人物!

武官之首!

如今众多人才汇聚帐下,刘备信心满满,势必要在豫州干出一番事业,彻底立足。

经过和刘平商议。

刘平和刘备都一致认定,他们的第一步都应该先将沛国完全占据。

沛国乃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家,属于龙兴之地。

区域相当大。

形状有些像是一个斜躺的“Y”,开口朝西北,右枝干右边上是徐州的彭城国,左边是兖州的山阳郡。

左枝干下边接汝南郡、西北方向接陈国、北方则是梁国。

Y字形的主枝干接汝南郡以及徐州的下邳国,尾巴则是接扬州的九江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