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明藩惨状,祖宗给碗我要饭,沿街乞讨拼好饭!(2 / 2)

不记就是不记,只要我不记,那朝廷就不需要额外拨款给这位宗室子弟,更无须供养,这省下的,可就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当然,也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宗室子弟早已贫困化,想要请名入宗谱,那就需要先向王府官员打点,再让王府官员上奏朝廷请名。

往往那些贫困的宗室子弟在第一步就卡住了,高昂的‘请名费’难以承担,导致他们终生都没有正式名字身份。

况且,就算你咬牙拿出了‘请名费’,王府官员也的确上奏了朝廷,可朝廷给不给你录入又是一个问题。

就算给你录了,你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去,因为朝廷根本发不起钱。

在嘉靖四十年的时候,有个宗藩镇国将军,代王后裔朱聪浸上疏给嘉靖帝哭诉:“臣等身系封城,动作有禁,无产可鬻,无人可依。数日之中,不曾一食……有年逾三十而不能婚配,有暴露十年而不得埋葬,有行乞市井,有行乞民间,有流徙他乡,有饿死于道路。名虽宗室,苦甚穷民,俯地仰天,无门控诉。”

这就是嘉靖朝时期底层宗室的惨状,都已经开始重操老祖宗的旧业,上街乞讨去了,大明拼好饭了属于是!

宗室子弟其实与正常百姓没什么区别。

有钱的有钱,穷的穷到尿血。

但普通百姓还能想办法干点别的过活。

而宗室子弟可就惨了,他们就不被允许干别的什么事。

就如此看来,大明朝明面上可能有二十万宗室,但实际上,远远不止二十万,不一定有百万,但七八十万肯定有。

有名有姓的底层宗室,都出现生活困顿的情况,就更别说那些不被承认的朱家子弟了。

嗯,其实不被承认其实也有一个好处。

在要饭与饿死之间,他们至少可以隐匿身份,改头换面,悄悄经商或者干其他活计,总之,为了生存,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有名有姓的底层宗室就空有个皇室宗亲的虚名罢了。

那才是真的饥寒交迫!

而这些,朱由检都知道。

嘉靖朝就出现的情况,到了崇祯朝不会改观,只会更严重!

当然,也不是说皇帝没想改变。

老道召集大臣,商议了许多针对宗藩的条例,试图挑战一下祖宗之法。

一方面,可以削减一下财政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想着让那些困苦的宗室有个出路。

毫无疑问,最先不乐意的就是那些世袭藩王了。

一个个嘴上嚷嚷着祖宗之法不可改,手底下又开始疯狂的兼并土地。

就这样,一直扯皮了许多年,到了嘉靖四十四年,终于还是推行了新的宗藩条例。

新也没多新。

主要是削减禄米的总额,比如原本一万石的,现在只给五千石,至于剩下的五千石,也不是不给你了,只是折算成宝钞,或者其他什么,就是所谓的折色。

并且严格限制人口,新增的人口只给少量口粮。

另外一条,就是允许无爵的庶子宗室通过考核获得低级官职,或从事士农工商。

从【允许无爵庶宗自谋生计】这一条来看,老道也算是给朱聪浸这样的底层旁支宗室一条活路了。

当然,这也分人。

不是所有旁支宗室都有能力通过考核而当官的,更别说还是低级官员了。

连低级官员都无法当,就更别说读书科举了。

而经商,也是需要头脑天赋的。

所以,大部分旁支宗室,也还是只能当工,连农都当不了,因为他们根本没田。

本来宗室就无须培养宗室子弟的生活技能,所以,哪有那么容易转行成功?

其实对朝廷而言,宗藩就是寄生虫,宗藩死绝了才好,皇帝完全可以不管那些宗藩的死活,但这种事,你不说,我不说,大家都不说,那些宗藩如同老鼠一样死在犄角旮旯无人发现自然无事,可真要是说出来了,有心之人可就会拿这个抨击皇帝了。

而现在,陆晟又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啧……

编入军队?

以军功袭爵?

给庶人一个机会?

推恩令?堂皇阳谋?

好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