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将清河、青山、清泉三县发生的事情,以及定风坡最新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叙述了一遍:
王宏发如何扣押李立,如何亲赴军营,慷慨陈词,如何力排众议,夺兵亲征。
马子晋如何识破牛寿的拖延之计,如何步步紧逼,最终陪同其出兵。
谢绍元如何利用两县出兵造成的声势,如何以凌厉词锋和严重后果震慑胡彬与司徒青,亲自督军出发;以及最终,在定风坡大帐内,各方将领如何质疑岳鹏举的指挥权,岳鹏举如何以退为进,巧妙地将责任与压力摆上台面。
而王宏发、马子晋、谢绍元三人又如何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率先表态支持,最终促成岳鹏举顺利接管指挥权,并已下令全军构筑防御工事。
一幕幕,虽未亲见,却仿佛就在眼前。
吴承安缓缓收起密信,目光望向定风坡的方向,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复杂难言的情绪。
有欣慰,有感动,更有一种沉甸甸的感怀。
他深知,若非王宏发那破釜沉舟的决绝行动,率先打破了僵局。
若非马子晋那敏锐的洞察和不依不饶的坚持。
若非谢绍元那老练的斡旋和关键时刻的力挺。
仅凭岳鹏举一人,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那些各怀心思、畏战自保的将领们乖乖听从调遣,汇聚成军,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王宏发、马子晋、谢绍元……这三位好友、同窗、臂助,在此危难之际,用实际行动,为他,也为这北疆战局,扛起了千钧重担!
这份情谊,这份担当,远非言语所能表达。
“好!好!好!”
吴承安连道三声好,声音虽轻,却蕴含着极大的情感波动。
他深吸一口气,将胸中翻涌的情绪压下。
现在还不是感慨的时候,定风坡的兄弟们正在用血肉之躯为他争取时间,他必须抓住这用巨大风险和牺牲换来的战机!
“如此一来,定风坡那边,鹏举当可稳住阵脚。”
吴承安对赵毅说道,语气中恢复了一贯的冷静:
“只要他能将武镇南的援兵拖在定风坡数日,我们这边,就有机会!”
然而,一旁的赵毅脸上却依旧笼罩着一层化不开的忧色。
他并非不认可定风坡方向取得的成果,但他更关心眼前的现实。
“将军,”
赵毅策马与吴承安并行,压低声音,语气凝重:
“即便岳将军天纵奇才,真能在定风坡挡住甚至拖住部分大坤兵马,可我们眼前的蓟城,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啊!”
他伸出手指,盘算着敌我兵力:“围困蓟城的,是武镇南亲自坐镇的主力,足足有四万大军!而且皆是百战精锐!”
“城内,韩帅虽在,但经过连日血战,能战之兵满打满算,恐怕已不足一万五千人。”
他的目光落在吴承安身后这支虽然精锐,但数量仅有一万的部队上,忧心忡忡:
“就算我们这一万人及时赶到,与城内守军里应外合,总兵力也不过两万五千人。”
“面对武镇南的四万虎狼之师,兵力依旧处于绝对劣势!”
“而且,我军是长途奔袭,人困马乏,敌军是以逸待劳,据营而守,这这仗,恐怕……”
赵毅没有把话说完,但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
即便定风坡计划成功,他们这边正面战场的胜算,依然渺茫!
这几乎是一场看不到希望的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