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屋内的日子,在严格的时间表和重复的实验中规律地流逝。沈厌像一台精密的仪器,配合着顾清影团队的每一次数据采集和“受控研究”。他左臂的伤势在生物再生技术和自身缓慢恢复下,渐渐有了起色,虽然距离灵活运用还差得远,但至少摆脱了完全固定的状态,可以进行一些极其轻微的辅助动作。这让他进行精神感应实验时,多了一丝稳定性。
他对“幽鉴”能量样本的感知愈发熟练,确认了其确实对右臂内躁动的混沌力量有着微弱的安抚与“梳理”效果。虽然效果如同杯水车薪,但至少指明了一个可能的方向——利用“幽鉴”的秩序之力,来平衡乃至约束混沌。
而他对地底“墟”的波动捕捉,也变得更加精准。他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精神力去杂乱的信号海洋中搜寻,而是能更快地锁定那独特的、冰冷而饥饿的“频率”。他甚至开始尝试,在捕捉到这频率的瞬间,不是被动感知,而是极其短暂地、以自身融合了“幽鉴”特性的精神力,模拟出一种“秩序”的波动,如同在黑暗的水面投下一颗极小的、带着微光的石子。
每一次这样的尝试,都会引来“墟”那边更加清晰、更加急切的“回应”,以及右臂深处那被臂铠死死压制的混沌力量更剧烈的悸动。这证实了他的猜想——他确实可以有限度地“影响”这种连接,就像一个微调旋钮,虽然无法关闭或开启,却能稍稍改变“音量”的大小。
这些发现,他都谨慎地隐藏了起来,在提交给顾清影的“实验报告”中,只提及对“幽鉴”能量的适应性有所提升,以及对地底能量波动的辨识度增加。顾清影虽然敏锐,但在缺乏关键信息(沈厌已成功引动波动)的前提下,也只能将这些归咎于沈厌自身血脉或碎片融合带来的特殊感知力,并将其记录在案,作为风险评估的参考。
这种在刀尖上行走的“有限合作”持续了约两周。
这天,顾清影带着一份刚刚由总局技术部门解密完成的数据包,来到了安全屋的工作间。他的脸色比平时更加严肃,甚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凝重。
“我们对你提供的、关于碎片融合时获取的规则信息片段,进行了深度破译和模型重构。”顾清影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将数据包接入工作间的主控台。
巨大的全息屏幕上,光芒流转,开始构建复杂的立体图像。
首先呈现的,是两张残缺的、由无数光点和线条构成的星图般的结构。一张较为简单,线条相对清晰,是之前从沈厌父母手稿和第一块傩面碎片中解析出的部分。另一张则复杂了数倍,光点更加密集,线条更加繁复扭曲,充满了动态的变化感,这正是从第二块玉珏碎片以及融合后信息中补全的部分。
“根据你的描述,以及我们结合已知超古代文献的交叉验证,”顾清影操作着控制台,让两张星图开始缓慢地重叠、拼接,“基本可以确认,这并非单纯的能量运行图或神器结构图。这是一个……空间锚点与能量疏导网络的区域性节点分布图。”
随着他的操作,两张星图逐渐融合,虽然仍有不少缺失和模糊区域,但一个更加宏大、更加清晰的立体结构呈现在屏幕上。那是由无数个大小不一、亮度不同的光点(节点),通过粗细不等、明暗各异的能量通道(线路)连接起来的,一个覆盖了极大范围的、立体的网络模型。
“看这里,”顾清影放大了一个位于模型边缘、但线条连接却异常密集和明亮的区域,一个熟悉的地名标识浮现——榕城。“榕城,是这张网络中的一个二级枢纽节点。它连接着至少三个更小的区域性节点,以及……一个标注为‘深渊沉降/污秽处理’的终端处理单元。”他的手指指向榕城地底深处一个被标记为暗红色、不断搏动的光点。
“墟”!
沈厌目光一凝。果然,他之前的感知和猜测被证实了。“墟”并非自然形成,它是这个古老网络的一部分,一个专门用于“处理”某种危险能量(混沌)的终端设施!
“不止如此。”顾清影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他将模型视角拉远,展示出网络的更大范围。“根据现有数据推算,这个网络的覆盖范围,远超我们的想象。它并非局限于榕城,甚至并非局限于东亚……”
全息模型继续扩展,更多的光点和线条在模糊中显现,虽然大部分区域因信息缺失而黯淡或空白,但依稀可以辨认出一些大陆的轮廓和海洋的板块。数个与榕城节点类似、甚至规模更大的明亮枢纽,分布在全球不同的大陆和海洋深处!
“北美落基山脉深处、东非大裂谷某地、南太平洋海沟、西伯利亚冻原……甚至南极冰盖之下,都可能存在类似的节点!”顾清影的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沉重,“我们怀疑,这并非单一国度的造物,而是在某个极其久远的、文明形态未知的时代,建立的一个……全球性的超大型封印与平衡矩阵!”
“而‘幽鉴’……”他的目光转向旁边被隔离保存的能量样本,“根据结构分析,它很可能是这个矩阵某个重要层级,或者说是某个关键‘扇区’的核心控制与调节器。它的碎片,不仅蕴含着部分矩阵权限,更记录着这些节点和线路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