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天子要选武举人(2 / 2)

到了地方,先参见顶头上司,武库司郎中鲁化龙。

鲁化龙四十多岁年纪,相貌平平无奇,谈吐也平平无奇。

见到陈子履,脸上无忧无喜,草草寒暄了几句,便带着去拜见堂官。

上一任兵部尚书是梁廷栋,前阵子因罪去职,接任者是熊明遇,还没抵京。现下,由左侍郎宋槃代掌部印。

宋槃是万历老臣,头发胡子都白了,一番嘘寒问暖,倒是个热心肠。

说起临清运河堵塞,进京路途艰险,又不禁长吁短叹。

漕运本就艰难,如今孔有德一闹,每艘漕船都要安排兵马护卫,转运辽东的军粮,愈发入不敷出。

日前,郑宗周发来急递,抱怨天津粮仓已然见底,必须尽快补充。要不然,他这个天津巡抚,也不想干了。

宋槃道:“你素知兵事,又刚从临清来,应该有过量度。你对剿抚,有何看法?”

陈子履心中暗暗发愁:怎么每个人一见面,都问这个事。小小员外郎的意见,有那么重要吗?

他初来乍到,分不清形势,分不清敌我,哪敢随便乱说。

于是照着敷衍张溥的说辞,又敷衍了一遍。

宋槃有些失望,眼神似乎在说,你这个年轻人,怎么也学了老油条那一套。

勉励了几句“实心办事”的话,便交给陈子履一个差事。

原来,河南参政潘曾紘去年上疏请奏,力陈武举单考策论,有失偏颇。

提出应先考个人武艺,然后效仿春闱,“天子临轩策之,传胪释褐”。

即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给予策论优异的武举人,以“武进士”身份,提升学武之人的地位。

这样天下兴起尚武之风,人人善于弓马,军中就能招募更多勇士了。

崇祯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力排众议,命兵部举行了一次比武大赛——主要就是抡大刀。

一场比拼下来,能抡百斤大刀者,有徐彦琦、王来聘两人。其余各有技艺的中式者,共三十二人。

哪知殿试(写策论)的时候,出了幺蛾子。

有些壮士武艺不错,却大字不识得一个,殿试时憋了半天屁都,没憋出来一个字,交了白卷。

徐彦琦文采也不行,同样落榜了,于是满腹牢骚:像他这样的奇才,怎么可能落榜呢?

白卷壮士们听到了,觉得可以翻盘,于是到处散布谣言,控诉武举中有考官舞弊。

坊间也觉得,能抡得动百斤大刀者,唯有徐彦琦和王来聘二人,人所共见。

结果一个考上了,一个没考上,真是岂有此理。

一时间,京城坊间传言鼎沸,都说里面肯定有猫腻。御史风闻奏事,上书弹劾。

崇祯皇帝最恨科考舞弊,看到弹劾奏疏,当然龙颜震怒。

于是将主考、副考、监试等官员,通通下狱严查,又将该科录取全部作废,说是择日重考。

上次比拼武艺的部分,是由上任武库司员外郎筹办。

陈子履既接任此职,理应着手准备,等圣旨一到,就从比拼武艺开始,重新再考。

陈子履细细听完原委,觉得这事好像在哪里听过。

回到班房想了半天,猛地一拍大腿。

这不是《武状元苏乞儿》里的剧情吗?

徐彦琦是苏察哈尔泰,王来聘是博达尔,恰好都对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