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在报纸刊登的第二天,一折名为《新旧学问,孰高孰低,岂可一概而论》。
这一篇文章来自一个文学院的翰林,实质就是为了反驳大明日报发行的上一篇文章。
但这篇文章却没有叙述这一次的事件,只是在讨论,新学和旧学之间的高下问题,别看翰林院已经改组,可翰林院之所以能作为大明官员的后备库,就是因为里面卧虎藏龙。
既有周忱这种一代名臣,也有王直这等经世之才,而这个翰林也没有一口口的之乎者也,而是以实例论述当今大明盛行的儒学和琼州传入的新学优缺点。
在文章中,作者明确表示,华夏之所以为华夏,不是源于外来的学问,而是源自华夏自生的文化。
而当今盛行的理学,便是华夏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因为理学的存在,大明方才得到万方敬仰。
也是因为理学的存在,大明朝的百姓才知礼义,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升斗小民,之所以能有序的做事,全是因为理学纲常。
与之相比,琼州的学问过于强调技巧,反倒忘了人文教化,从当前变法时局便能看出,琼州之学教人逐利,使得大量百姓见利忘义。
此处,文章指出了自大明变法之后,周边国家对大明态度的变化,又指出了松江府等地商人为祸,百姓逐利而动,不再老实种地。
一番举例之后,文章明确表示,新学不一定有利于大明变法,理学有助于稳定时局,国子监的做法并没有错误!
这一篇文章出现之后,大明朝的舆论场就炸了开来,如果科举是导火索的话,这两篇文章就是新旧学问代表的直接碰撞。
两方代表出场之后,各路人马纷纷上阵,许是因为看到了报纸的潜力,大量的御史不再继续在朝堂输出,而是将阵地转到了报纸上,抨击现在大明的各种政策。
更有甚者,甚至直接点明朱棣不该攻打吕宋,抨击朝廷现在重商的现状,要求暂停对外战争。
舆论战越演越烈,自然惊动了内阁,由是内阁首辅解缙上表,请求限制大明日报的文章发布。
可奏章发到宫中,朱棣却没有允诺,只是派人叫于谦颁布新的规定,投稿必须实名制。
他对于舆论的现状并不害怕,相反,他很乐意看见一个个反对者跳出来反对,只有这样,来日他才有机会借此杀鸡儆猴。
而实名制的施行,使得这些御史有些投鼠忌器,不敢再随意发文,可新旧学问的骂战却任旧在进行。
一时间应天府的大儒纷纷投入战场,和来自琼州的这些新学士人论对,让百姓吃瓜吃了个饱。
他们到现在才知道,原来这段时间发生了这么多事,原来这一次的科举实际上是读书人的战争。
当然,即便知道他们也无法参与其中,能做的只有每天按时吃瓜,使得大明日报的销量再度上涨。
而在这过程中,五月初五,朱棣在奉天殿内举行了一场殿试,并且钦点出了各科状元,明经科状元名叫李马,乃是福建人。
这也是明朝科举之中,少有的三元及第者,但朱棣一听这个名字,顿时有些不满,御笔一批,便给此人改了个名字叫做李骐。
因为此人性格爽朗,行事谨慎,故朱棣索性直接任命李骐为科学院首席,负责组建大明科学院。
其实按理来说,李骐是个文科状元,科学院首席是轮不到他的,可朱棣要的就是告知天下,理学和科学两科并不相悖,理学的状元,一样可以入科学院。
而此举似乎也在预示着,大明朝的理学正在衰落,科学即将兴盛,不少学子见此,一时纷纷弃理从科,准备应付下次科举。
在如此局势下,时间来到了五月中旬,而在五月二十五日,永乐朝再度爆发了一个大案,有兵部官员私自将琼州的武器转卖处境,获取高额利润,此案一出,朝廷再次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