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明军出征,第二批新军南下(2 / 2)

后来投降了朱棣,参与靖难止战,又攻交趾,战蒙古,后为大同总兵,敌寇不敢南下返境。

此时朱荣本是回朝述职,没想到直接被任命为了平叛主将,领命之后,他便带着京中新训练的八千人马南下。

这一部分新军,乃是大明朝军改的第二批人马,自从第一批人马南下之后,代兵部尚书朱高燧就在朱棣的授意下再度改革军队。

同时挑选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军改人马,每一批八千人,按照琼州一个加强旅的编制,训练三个月便即更改批次。

自朱高煦南下之后,已经近十个月,第四批军改人马也改编完毕,成了大明朝第四旅。

这些旅团的出现,自是让大明朝的军费激增,短短十个月之内,就消耗了粮草钱财约莫三百万贯。

这其中,有一半是用来向琼州购买军械的支出,另一半则是军队日常开支和军饷供应。

在此之前,大明朝普通士兵一个月的军饷大概在八斗粮食,军改之后不仅满饷,每个士兵的军饷也提高到了一石左右。

而这只是军饷,不包括军中吃住,如果加上军中吃住,每个士兵每个月就要支出接近二百六十斤粮食。

依照大明朝的生产力,要一家五口人二十亩地全年的收入才能供养这样一个士兵,可谓消耗极大。

而如果把京营十几万士兵全部改编,那就要用几百万百姓的全年的产出才能供得起军饷。

对于这种情况,内阁说不担心是假的,毕竟这不仅是民生问题,军改一旦进行,就只能持续。

假如今天改了满饷,明天再改成八斗粮,那士兵定然就不愿意征战,转而就会生乱。

不过就在他们的担忧之中,大明朝变法的成效却悄然开始显现,先是松江府的工厂开业,随后又是商贸中心成立,这两项就给朝廷带来了大量税收。

而且商税不比农业税,农业税顶天一年两收,商业税却是一月一收,随着商贸放开,南来北往的商人越来越多。

即便郑和已经带着船队南下西洋,可从北边南下的商人却络绎不绝,这又是因为下西洋带来连锁反应,使得大明朝丝绸价格疯涨,已经涨了两倍之多。

如此巨利之下,商人自然纷纷前来,让江南的养蚕业、种桑户、纺织业都得到了大量利润。

每一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交易额,从中抽取12%的商税,光是去年十二月,松江府就收到了六十余贯的商税。

再加上去年年底的国库结余、抄家得到赃款,大明朝的国库渐渐鼓了起来,也让首辅解缙的压力小了不少。

但压力小不代表没有,眼见新军如此花钱,解缙当然不能让新军白白荒废,所以这一次南征交趾的主力,同样是新军。

在如此各方推动之下,三月二十三日,大明朝正式开启了第二批南征军队的投放,军队誓师之后,兵分两路南下。

一路便是朱瞻基率领,沿着海岸南下,借着还未消散的东风,直接登陆吕宋,并准备在雨季到来之前结束战争。

另一路则是朱荣统领,乘着江船逆流而上,准备经过湖广地区,南下交趾境内平定黎利叛乱。

当两路大军南下之际,各国使者便即偃旗息鼓,一边将大明朝廷发生的事情回报,一边留在朝廷里面等出兵的消息。

可以说,这一战完全关乎大明朝的脸面,如果全面得胜,那周边小国便会继续跪舔,如果失败,那大明朝威望将会大减,以后叛乱只会层出不穷。

所以,这一战关乎大明朝的国运,也关乎日后南国的形式,就在这样的局势下,朱棣要让朱高燨出兵的消息,也传到了琼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