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就野心勃勃,此时收得渤泥国的信件,更是欣喜若狂,悄悄组织起了军队,又联系周边各国,准备反抗大明的统治。
蝴蝶效应,有时候就是这么起来的,实则周边诸国反抗大明的时间,应该在仁宣时期,由于各地反叛驱使,朱高炽与朱瞻基不得已撤除了交趾,导致大明在海上威望骤降。
此时却由于大明对吕宋的进攻,使得周边的小国提前联合起来,不仅勃泥出兵相抗,交趾境内也爆发了叛乱。
至一月下旬,黎利在蓝山乡起兵反明,自称“平定王”,一时间潘僚、郑公证、黎饿等各大异族首领纷纷起兵,安南复叛。
同时,渤泥国、占城、暹罗、寮国等地纷纷遣使,请求大明朝立刻守兵,停止对吕宋国的占领。
也是人多了,使者团也是有了主心骨,至三月入朝开始,便纷纷放出豪言,言说大明此举不义,定惹天下群起而攻之。
而这,之前由于报纸沉寂下来的御史言官们也开始纷纷输出,一封封上疏再度淹没了内阁。
众人声讨朱棣如此,实寒天下万国之心,就怕以后大明朝再度出海之时,不仅没有各方上供,还要处处皆敌了!
如此声势一起,朱高炽便坐不住了,来到皇宫之中面见朱棣,言道:“眼下各国反应激烈,父皇何以不闻不问?如此下去,必要生乱!”
自从朱高燨南下之后,朱棣就一直在研读朱高燨编制的政治经济学,加上过年清闲,所以老朱难得悠闲了一段时间。
正当御史言官们输出时,朱棣索性罢了朝会,将一切压力移到了一众内阁臣属的身上,并没有直面压力。
所以朱高炽一见朱棣,就问朱棣为何不闻不问,而朱棣此时坐在御座上,静静的看着手上的书卷,不时做着笔记,一边看一边道:“老大,你来了啊,先坐下,为父看完这章再说!”
可他刚一说罢,朱高炽却直接上前叫苦道:“父皇,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您老还在看书呢!”
“您老不知道现在那些御史言官都快把内阁给淹了?就连儿臣府邸,每日都有哪些外国使臣不断拜访。”
“您老是退兵还是增援,好歹给个准信,不然要儿臣看,咱们这大明朝恐怕真要乱了!”
然则朱棣面对朱高炽的叫苦,则是缓缓起身皱眉道:“乱?何处乱了!是别人兵临城下了,还是应天府兵变了?”
“不过是一些弹丸小国不知天高地厚罢了,怎的在尔等眼里,就成了什么天大的事情!”
外界的事情他当然知道,可他朱棣从来就没把东南亚那群小国看在眼里,真正能和他掰腕子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蒙古,一个琼州!
除了这两个地方混乱,任何地方反抗,那都不算大事,自然也不需要他朱棣出面大动干戈。
但他是稳如泰山,朱高炽却是满脸愁绪道:“父皇您久居深宫,不知道这群使者的厉害,彼等虽为蛮夷,可却善引经据典。”
“儿臣光是每天听他们念叨,都觉得咱们大明成了昔日暴秦,一朝不悔,来日恐有亡国之祸!”
“暴秦有什么不好?”朱棣听着,一脸不屑道:“起码能有六代明君,闯了个前无古人的大事业!”
“结果咱们朱家,那有什么六代明君,朱允炆一个,你一个,这天下早晚得在尔等手里给败了!”
“你说大明朝要亡了,那好朕问问你,现在这种情况,你来做主,你准备怎么处理?”
他的目光有些凌厉,看得朱高炽心中一寒,可即便知道要被大骂,朱高炽还是硬着头皮道:“退兵吧,父皇!”
可他一说罢,朱棣却没有想象中的恼怒,反倒是一脸讥笑道:“退兵?亏你还是当大哥的!看看老四在干什么!”
言罢,他便将一纸奏折随手丢在了地下,朱高炽见状,顿时一愣,因他看到了折子上兵部的书封。
可见,这是一封来自兵部的速报,肯定是动军了,才会如此,难道老四增援吕宋了?
如此想着,他便拿起了奏折细细一看,随之他就是脸色一变,抬起头道:“老四在打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