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大明可是破天荒的存在,毕竟在大明朝有个俗语,那就是好男人不当兵,大明朝的兵,那就是最底层的臭丘八。
而现在,随着军改进行,新军的地位逐渐提高,已然摆脱了昔日兵痞的印象,成了应天府新贵。
不过这些都是和军队家属有关系的,更多没关系的百姓都将目光放到了玉米身上,想看看这种神物到底如何。
由是在这一期日报之后,第二期日报发布,表示南征军已经获取了优质玉米良种,并且将在明年开春供给,百姓可以用陈粮换取优质良种,以一比一的方式平价兑换。
消息一传出,百姓们顿时欢欣鼓舞,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开春之后,兑换玉米种子谋求一个好收成。
而在这同时,一则关于琼州化肥的广告也粘贴在了广告上,声称琼州方面已投资建设三座化肥厂,明年开春,将提供大量化肥购买,每袋化肥可以增产五成!
面对这个信息,百姓们一贯的保持了谨慎态度,可不少士绅大族见之,却也开始了跃跃欲试。
因为他们发现,大明日报是真的有东西,凡是大明日报发出来新闻,几乎都是真的!
一种能增产五成的新型肥料出现,如果是真的,那来年粮食丰收便会成为定局,在这个时代,粮食可就是钱啊!
所以在百姓们还在观望之际,士绅大族们已经在托关系寻找购买化肥的门路,准备囤积一部分在家中。
在民间热烈讨论之时,整个朝野其实也开始讨论,虽说变法已经开始,可众臣的观念任旧是封建旧地主观念。
眼见朝廷开疆扩土,又打下了大量土地,首辅解缙便上表请求迁移两广百姓南下,将吕宋纳为如琼州一般的海外领土。
但对此,朱棣却是迟迟没有回复,只是让内阁抓紧统计今年的税收,同时准备开启明年的建设计划。
这也是因为这个时代的运力和信息太过迟缓,虽然秋收已经过去了三个月,然则大明朝的国库税收却没有完全入库。
这其中,主要是来自于西北方向的大量粮食最难入库,因为应天府作为首都,最大的好处就是漕运。
无论是云南还是贵州、湖广地区,还是东南沿海都可以通过漕运的方式押解粮食,可西北独有一条黄河通达。
且自洛阳以上的黄河上游水流湍急,无法通船,所以来自西北的税收只有先运到河内,然后才能经过黄河入河南,再经过运河运至粮库。
这一运送,就要运送三四个月,所以内阁每年进行年终汇算,都要在十二月才能开始进行。
当汇算完毕之时,时间也就到了十二月底,此时朱棣一催,众官吏不知朱棣之意,只得紧赶慢赶的计算收支。
终于在十二月十七日,给出了朱棣大明朝永乐十四年的收支表,在永乐十四年,粮食税收总数为两千九百万石,此外各项税收三百万石,合计三千二百万石。
此外尚有各种杂税,已经去年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货物,总价值约莫七百万贯左右。
而永乐十四年由于朱棣将北平的建设停工,又减少了军事动作,所以支出大幅度消减,全年军事、民生、皇族俸禄、官员俸禄仅仅消耗了不到一千二百万石。
此外尚有郑和下西洋收购的货物、军费船只开支和新军编练,也仅仅消耗了大明朝三百万贯并上两百万石粮食。
换句话说大明朝经历了一年的变法,不仅没有亏空,还有一千八百万石粮食结余,四百万贯现金结余。
以当前粮价换算一下,整个永乐十四年,大明朝国库便入帐一千三百万贯之多,为空虚的国库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然则就在这时,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也返回了朝廷,刚一入京,还没来得及返家,就被押送到了都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