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返回新城,琼州立业之本(2 / 2)

确定了返程之后,车内再度陷入了寂静之中,朱棣靠在窗边,看着田野里面绿油油的一片,他也不禁放松了心情。

想着现状已经如此了,他除了接受又能怎样?难不成真要和自己儿子掐一架?

别的不说,至少在老四的治理下,琼州百姓还是过得不错的,你看那成片成片的庄稼,还有田野中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多勤勉啊!

嗯?朱棣想着,突然察觉到了一丝不对,“于谦,这田中种的都是些什么庄稼?”

他指着远处的田野道:“还有,远处怎么有几个读书人在那边顶着太阳劳作,莫非是琼州的罪官不成?”

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便见此时的田地里面虽种满了庄稼,可却不像稻子那般密集。

而且在田里面还有几个读书人模样的人,正围着一个老农像是在耕作,但也有人在记录。

这个景象在大明基本上是不可能看见的,因为读书人很少下地耕作,即便有那也是自己耕自己的,不存在一堆读书人同时在田里面耕作的状况。

故而他以为那些人都是犯了罪的官员,可若是罪官的话,那这些人的待遇又太好了一些!

不仅还能穿儒衣,而且还有伞,周围也没有监工的人员,显得十分违和!

朱高煦与朱瞻基闻之都朝外看去,于谦则是摇头道:“陛下,那些并非罪官,而是琼州农学院的学生!”

“自琼王办学以来,除了儒家经义之外,还开设财经、政法、农业、医学、算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等数十种学科。”

“这些学科不求科举为官,却要求经世致用,每种学科的学子都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毕业。”

“就如诸位在医院看到的医学生一般,这些学子都是农学专业,自然一入学便要下地实践了!”

“至于他们正在观察研究的作物,说来是和那些橡胶、辣椒同出一地之物,唤作玉米!”

“说起来我琼州之所以再无饥民,和这些学科、学子、作物,都有极大地关系!”

他这么一说,朱棣便点了点头,抚须道:“陆放翁有言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朕观当今读书人缺的便是这等见识,一个个读了几本经义,便觉什么都懂了。”

“更有狂言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他们知道个甚么?无过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罢了!”

“要朕看啊,老四这个农学设的是极为妥当的!农业乃立国之本,无论怎么看重,都不为过!”

他说着,便看向了身边的朱瞻基和朱高煦,表情好似再说,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们!

显然,他话里面说的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说的就是自己儿子和孙子这种人,二人见此,自是哀叹自己无辜躺枪,也不敢回话,只得闷闷不语。

朱棣看了二人一眼,又像是想起了什么,忙问道:“说来朕还有一事不解,你方才说,琼州无饥民与农学、农学生有关,这朕认同,那为何又与这作物有关?”

这也是现在一直在困扰他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四凭什么养得起这么多百姓?

或许你说琼州工业发达,能制造很多提高效率的工具,可田地作物产量在这个时代就那么多,土地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无论工业怎么发达,都要先填饱肚子才行。

就现在,大明朝幅员万里,是琼州的百倍,尚且有大量流民吃不饱饭。

琼州这么小小一块地方,田亩最多也就几百万亩,凭什么能养得起几百万人!

故而一听于谦提起此事,他自然就来了兴趣,想知道原因到底是什么!

可于谦闻言,却是指着车外的玉米道:“因为此物产量极大,亩产能有两千多斤!”

“亩产两千斤?”朱棣的眼睛顿时一瞪,连带朱高煦两叔侄也是一阵懵逼,亩产两千斤?这是什么神仙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