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和议》的墨迹未干,“星海十年计划”的巨轮便已轰然启动,以近乎燃烧国运的姿态,将整个大夏帝国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代。
永昌三年至永昌十二年,这十年,被后世史家称为“黄金十年”,是帝国科技、经济、军事乃至社会结构发生脱胎换骨般变革的激荡岁月。
帝国星海研究院(原灵理别苑扩建)成为了整个计划的大脑与心脏。在陈芝儿的统筹下,研究院划分为数个大部:
·星舰司:以“永昌号”为蓝本,优化设计,全力建造“永乐”、“永宁”、“永靖”三艘同级主力星槎,以及数艘护卫、勘探舰。北地遗迹发现的特殊石材与灵炁导能金属被大规模应用于舰体结构与关键部件。
·灵炁应用司:由叶寰主导,叶宸(其天生道体对灵炁有着近乎本能的亲和与理解)作为“活体参照”,全力攻关“灵炁增益阵列”的稳定性与功率提升,并尝试开发基于灵炁的防护力场、短距通讯(灵讯符的升级版)乃至环境维生系统。
·遗迹科技司:集中了格物院与西学译馆的顶尖人才,全力破译北地遗迹星图与符号,试图理解其能量通道原理、星图导航机制,并仿制出简易的星位罗盘与深空观测镜。
·深空生物与环境司:由鸠摩罗什与部分太医、博物学家组成,基于有限信息,推测异星可能的环境与生物,准备应对方案。
整个研究院灯火通明,昼夜不息,几乎每隔数月便有或大或小的技术突破传来。
朝堂与地方,则在唐若雪与厉欣怡的协同下,为这庞大的计划提供着近乎无限的支撑。
唐若雪展现出惊人的行政手腕,她改革税制,发行“星海建设国债”,调动全国资源,确保研究院与四大船厂(上海、广州、天津、北地)的物资供应源源不绝。
她甚至推动了“全民基础识数教育”的试点,为帝国的未来储备人才。
厉欣怡则将其经营才能发挥到极致,北地工矿全力运转,海外贸易航线扩展至天竺、阿拉伯乃至东非海岸,为帝国攫取了海量财富与稀有资源。她亲自督建的海外补给点,成为了未来星槎舰队远航的重要支点。
然而,光辉之下,阴影依旧存在。
罗刹帝国虽表面上遵守和约,但其“神骸”研究并未停止,据“暗蜂”密报,他们似乎找到了一种以牺牲大量活人精神为代价、短暂稳定能量输出的残酷方法,其乌拉尔山深处的能量波动愈发诡异。
西方神圣罗曼帝国与霍恩海姆保持着密切接触,他们提供了不少关于天体力学与远航生命支持系统的宝贵知识,但其对灵炁研究的觊觎之心从未减退,屡次试图通过学术交流渗透。
更让朕隐忧的是,随着对遗迹星图研究的深入,陈芝儿提出了一个惊人的推测:那条能量潮汐通道,似乎并非完全自然形成,其规律性更像是一种……人为设置的导航信标?是谁?为何而设?通道的彼端,是友好的指引,还是危险的陷阱?
所有这些不确定性,都使得“星海十年计划”蒙上了一层悲壮而神秘的色彩。
---
永昌十二年,春分前夕。
帝国上下,气氛凝重而亢奋。上海军港,经历了近十年艰苦卓绝的建造与无数次试航、修改,四艘巍峨如山、闪烁着金属与灵炁辉光的星槎巨舰——“永昌”、“永乐”、“永宁”、“永靖”,以及八艘护卫舰、若干补给舰,已然列阵完毕!
舰船上,不仅配备了最先进的蒸汽-灵炁混合动力系统、强大的武备、坚固的防护,更装载了足以维持数年的补给、各类动植物种子、典籍、以及代表着大夏文明的无数瑰宝。
朕,将御驾亲征!
此决定遭到了几乎所有重臣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