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十媒(1 / 2)

第二个于礼不合,则在于齐国贵族们的百无禁忌。

虽然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但民族根源上的习气仍是浓重,引导着人民选择更简单方便的礼俗,嘴上可能说着不合礼数,但心里却对“胡服骑射”之类的事情搞快点。

这一点甚至略影响到了皇室之尊卑,高洋登基后迎娶段华秀,结果被段韶的妻子元渠姨以民间闹洞房的民俗戏弄了,洋子越想越气,之后对段韶说要做了元渠姨,吓得元渠姨躲到娄昭君家里,到高洋死前都不敢出来。

虽说高洋在接班前没什么根基,但也登基做了皇帝。皇帝尚被如此对待,那么贵族与平民之间就更礼崩乐坏了,祖珽这个道德真空就曾经用重金招揽元魏宗室的遗孀、孝静帝姑姑的女儿来家里跟宾客们轮流睡觉,这也是末法之世的一个侧面。

因此站在高殷的立场来看,这种事情最好还是不要让太多朝臣参与,盖因纳娶乃是人伦大事,这种时候皇帝也从统治集团首脑的身份脱离出来,暂时变回一个年轻男子,要跟他老爹一样被闹起洞房,会影响架构起来的新帝权威。

而根据臣子们对新君的性格推测,高殷在遵守礼法的同时,也会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修改,这时候顺着他,那自己作为大臣的立场就有些微妙了,谁知道他会突发什么奇想;不顺着他,难免要被出气,因此在这件高殷自己的私事上,诸多朝臣也乐得不出面,反正不是立后那样的国家大事,就让皇帝自己高兴去吧。

这也是高殷地位稳固的象征,若娄氏仍掌权,那么必然会跳出一些人来干扰高殷纳妃,或在婚仪上压制高殷的威望。

纳妾不是娶妻,因此不用经过“六礼”,但也有着三道程序,即经过男方家人的同意,有个媒人做中介,还有订立正式的契约。第一和第三道问题都不大,对高殷来说需要费心思的反倒是第二道,新妃家庭那边会出一个关系密切的朋友,而高殷这边也要请一个掮客,作为仪式上的见证人。

实际上,高殷的汉人文士基本盘并不怎么给力,他的大舅李祖升死因是强奸士兵的妻子被士兵杀死,二舅李祖勋是个出了名的贪货,底下几个重要的文臣班子也各自不服:

邢邵和许惇争官位,魏收诋毁邢邵、看不起阳休之,崔劼又觉得魏收写的《魏书》是垃圾,想自己重新写一本,阳休之又在乐安公主的公公崔暹向梁人炫耀自己儿子崔达拏才干的时候拆台,同时当初暗中支持过高演,各自为战,争夺杨愔垮台之后的权力鲸落。

高殷是他们的领袖,因此纳妾这种事也成为了他们的战场,以五妃的十名媒位为目标各自争夺起来。就比如宋黄花,高殷这边对宋家派出的媒人是郑颐,而宋家对应的媒人是“齐髯公”许惇,当初攻打王思政所驻守的颍川城时引水灌城,就是出自许惇的献策。他曾有一把漂亮的胡须,都垂到腰带处了,被呼作“长髯公”,结果洋子曾经借着酒醉拉着他的胡子,一边夸一边用刀割了,许惇害怕下一次割的是自己的脑袋,因此不敢再留长胡,便成了齐髯公。

现在这个时间,许惇正与中书监邢邵争夺中正之位,便依附于宋钦道,因此与宋家关系良好,主动赶来做这个人情。从这也可以看出,几个辅政已经与大臣们开始有了间隙,汉族的高门士子对于新君重掌兵权的倾向也忧心忡忡,生怕养出下一个“太武帝”,争先恐后地献上自己的干诚。

成为皇帝与后妃的媒人,本身就是在关系网中胜出的结果之一,突厥皇后不会长久,会随着齐国的强大被逐渐抛弃,而下一个皇后的人选,难道真的只会在李氏身上诞生吗?或信或不信的各方,纷纷寻了自己心仪的立场投资下注,为将来的政治斗争打好基础。

这阻止不了,也不用阻止,高殷只要确保权力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可以轻松地享受他们的献忠。

因此今日,在各家媒人四处乱跑、准备接驾与贺喜之时,高殷则在昭阳殿等候着准备工作的完成。

高长恭、高延宗和高殷是同日纳娶,只不过高殷是纳妃,他们则是迎娶正妻王妃,高长恭娶的同为郑氏,而高延宗娶的是李祖收之女。

因此,两人同样身着庄重的衮冕,只是图案比高殷少去一些,三人互相打量,忍不住哈哈大笑。

“竟不知谁是天子矣!”

高殷忽然来了这么一句,围拢着吹捧夸赞他的近臣们都大惊失色,就连两个堂兄也都一时变了脸色,急忙下跪,高长恭甚至脱下了衮冕之袍,立刻请罪。

陈善藏磕头,随后拱手:“此言轻佻,请至尊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