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
真丹点头。
“善!”
众人纷纷称善。
三日后,慰礼城倾巢出动,连同倭军五千,征发民夫一万,阿莘王御驾亲征,合计四万五千军浩浩荡荡地开往弥皱忽。
行军花了两天。
第五日,王愔之站上了城头,望向东面渐渐扬起的烟尘,问道:“此战是防守反击,还是直接出城迎战?”
徐道覆可不认为自己比王愔之高明,在他想来,多半是对自己的考验,这类考验多了,总有一天会外放出去。
于是斟酌着道:“弥皱忽城墙低矮,且有大量俘虏,一旦被围住,极易生变,故不如出城破敌,再让百济拿钱粮来赎回他们的贵族。”
“也好!”
王愔之点了点头。
一队队军卒开出城池,列出队形。
“咦,那些人为何那样矮?”
刘兴男留意到了倭人,大为惊讶。
百济人已经很瘦弱了,与中原的传统大汉没法比。
但倭人更加矮小,人数约有五千,披甲的不多,勉强达到百人。
这百人中,又有数人披着能把全身包裹的铜叶子甲,剩下的则是类似于中土的两裆铠,这显然是将领。
其余多数只着粗布衣服,武器以铜戈矛、简陋长矛为主,佩刀带剑的都没几个,弓则是过人高大弓。
“这弓如此之大,怕是射程不近吧。”
薛银瓶倒吸了口凉气。
王愔之解释道:“倭人的弓与中土的反曲弓不同,大致分为两种。
最普遍的是丸木弓,这是从倭人绳文时代流传下来的简易弓箭,制法简单,仅将木条浸水,好一点的浸油制成弓胎,捆上绳索称之为弓。
又称为等身长弓,能拉开的角度极小,一般作为倭人中的部曲或民军的自备武器。
将领用的弓稍微精良,以竹条为原料,又以鱼胶粘接竹子与木料,为了防止木弓破损,还要用藤和白桦树皮将之卷起。
但是复合弓比木弓更易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下开裂,因此倭人常以麻线将弓身卷起,再漆之。
这是普通的涂弓。
更高级将领,会在黑色的漆弓弓身以一定的间隔装饰白色细藤条,美其名曰:重藤之弓!
只不过,无论是半岛还是倭人所处的海岛,罕有大型野生动物,强力筋键不足,弓的张力不够,射程不会超过三十步,你们不要被它的外观吓着。”
众人纷纷现出难以置信之色,奴奴更是忍不住道:“才三十步?奴奴读书少,郎君可不要欺负奴奴,中土的弓最差都有五十步呢!”
王愔之微微笑道:“不相信?瞧着便是!”
“噢!”
奴奴半信半疑地点头,眸中仍带有浓浓的怀疑。
割鹿军在观察来敌,对面也举目眺望。
每个人的心情均是难以言表。
三年前,高句丽广开土大王率军从海面进攻百济,陷五十八城、七百多村庄,逼迫阿莘王立誓为奴,遂引兵退却。
倭人由此加大了对百济的援助力度,并以重兵相护,而这支军队,仅就军容气势而言,明显强于高句丽军。
晋人有这么强的军队,怎么还会沦丧半壁江山?
葛城长河袭津彦踏步上前,以蹩脚的洛阳官话喝道:“本将乃大倭王座下,武内宿尔家族葛城长江袭津彦大将是也,尔等晋人,为何掠劫百济?莫非要学那高句丽丑类,视道义如无物焉?”
王愔之轻笑道:“百济之事,如何轮到你倭人来做主?”
“这……”
葛城长江袭津彦现出了怒容。
“老夫来罢!”
真丹从骡车下来,遥遥拱手:“老夫百济国上佐平真丹,早在近肖古王时期,百济便已向大晋称臣,二十余年来,贡使从未断绝,如今贵国不知何故攻我?”
“呵~~”
王愔之呵的一笑:“你还有脸提?百济既为晋臣,又何故向倭人称藩?”
“倭国乃我百济友邦,共同对抗高句丽,绝无向倭国称藩之事。”
真丹摆动着双手。
王愔之脸一沉道:“既然百济口口声声未向倭人称藩,又为何每年给倭人上贡六十船的贡品?
相反,给我大晋上贡,不过是每回几双玉壁,几匹土布,再有些金铜之物,尔等莫非是欺我大晋之剑不利否?
今次本将提兵而来,便是讨伐不臣!”
顿时,百济阵营中炸开了锅。
向倭人上贡,大晋怎么会知道?
尤其还精准到每年六十船的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