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2 / 2)

预期效果:从远处观察,营内旌旗移动、人影憧憧、炊烟袅袅,俨然有五六万大军严阵以待的假象,令波斯人不敢轻视。

最终杀局:

此计的核心在于,无论波斯统帅居鲁士大帝如何抉择,都将陷入致命陷阱:

抉择一:救援粮道:若居鲁士被十四条粮道同时遭“万军”袭击的假象所惑,被迫分兵救援,至少需派十四支万人队,其大营兵力将锐减至不足七万。待其队伍走远(一日内大部队无法回援)。此时,潜伏的十四万伏兵将以绝对优势直扑空虚的波斯大营。同时,琉璃城内一万死士将出城夹击。十五万曹军主力攻城,六万波斯士兵很难防守,预期将迅速破营,擒杀敌酋。

抉择二:强攻曹营:若居鲁士大帝赌定曹营空虚,集结主力至少十多万军队,猛攻琉璃城大营。则:

营内一万死士将依托工事死战,将尽可能多的波斯精锐拖入营盘深处。

同时,鸣火箭将向两处发出信号:

命潜伏的十四万伏兵全速回援,如猛击攻营波斯军的后背。

命正在佯攻粮道的五万六千疑兵(十四路各四千真兵)立刻放弃任务,火速前往波斯大营。防止剩余的军队出城策应。

当波斯主力被死士成功诱入营盘核心区域,死士将点燃预先遍布营盘、浸透油脂的五万具草人。整个大营将在瞬间化为冲天炼狱。前有焚身烈焰,外有十四万铁壁合围,没有援军,十多万波斯大军将会被歼灭大半。

这条毒计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波斯方怎么选?曹魏方都会以多打少,拥有绝对的优势兵力。

难点就是一万死士必死无疑和己方斥候的强度,必须保证敌方斥候不能近距离查看军队和大营状态。

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计策。此计对曹魏有绝对优势。但它的成功有个大前提——敌人现在特别缺粮,怕断粮道。

其根本原因在于联军那边休养生息得不好,元气没恢复。第一年蜀汉那场大火,逼得他们强行征粮,把老百姓的口粮都搜刮了,结果失了民心。导致第二年的休养生息无民可用。今年年初,江东又烧了一把,存粮越来越少了。

如果联军粮草充足,能自给自足,甚至能在城池周围自己开荒种地养活军队,那这招的虚张声势,就吓不住居鲁士了,他很可能按兵不动。甚至集结一部分兵力去围堵你的一两支劫粮队。

正因为此种情况。曹魏方去劫粮,波斯方一定会有所行动。

所以说,这个毒计能奏效的关键就是抓住了敌人眼下这个粮草极度短缺的致命弱点。这不是个任何时候都能用的常规打法。

曹操果然是一个枭雄。看到计策可行,利大于弊。立马开始实施。

“十三万四千具草人,五日后,必须尽数藏于城中。五万具,要披残甲,执旧旗,远观足以乱真。余下八万四千具,则用后粗麻布、染成土灰色的旧衣仔细包裹上身,务求在烟尘与距离的遮掩下,模糊成一片片移动的、难以分辨的灰暗轮廓。”

负责粮秣辎重的官员面露难色:

“丞相,琉璃城小,仓廪已空,稻草麦秆实在不多。”

“征调周围农夫,城中的稻草麦杆有多少用多少。剩余的草料,皆由后方本阵筹措。令本部军士,即刻征发民夫,日夜赶工。扎成草人后,拆解分装,混入寻常粮草辎重车队之中。运输路线,择我军掌控最严之僻径,夜行晓宿,分批潜运。押运士卒,皆选精干可靠者,沿途遇可疑踪迹,宁可绕行百里,亦不可暴露行藏。若有差池,致使草人踪迹为波斯探子所察……此计休矣,你提头来见!”

命令如山。曹魏本阵大营瞬间化作巨大的工坊,民夫在灯火下挥汗如雨,成捆的稻草麦秆迅速扎成人形。一批批“草人部件”被小心翼翼地拆解,塞进运送粮草的大车深处,盖上厚厚的苦布。一支支精干的押运小队,如同幽灵般在夜幕和偏僻小道上穿行。偶有波斯零星斥候远远窥探,也只以为是寻常的补给运输,未曾起疑。数日之内,这庞大而隐秘的“伏兵”,悄然堆积于琉璃城的库房与角落。

琉璃城内,点将台的石基透着寒气,一万名被挑选出来的精兵肃然而立。

曹操走上高台,脚步落在石阶上的声音清晰可闻。

“此地是诱饵,也是死地。波斯大军如果选择来攻这里,你们绝无生还的可能!你们的任务,用命去拖住敌人,缠到最后一刻。这是必死的任务,十死无生!现在怕死的,可以退出,不丢人,也没人会不怪你们!但留下来的人必须清楚:你们自己就是诱饵,也是杀敌的刀!你们战死的那一刻,就是全军合围、歼灭敌人的信号!明白了吗?”

此万人死士需要一个大将统率,此人正是——于禁。

短暂的死寂后,于禁跪伏于地,双手抱拳道:

“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

随即,一万个声音齐齐吼出:

“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简简单单的赴死请求。枭雄如曹操,也不禁黯然垂泪。这是一群值得敬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