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合章 )元隆帝vs魏嫔,太子:宋氏聪慧。(1 / 2)

元隆帝不明鉴。

他甚至不用鉴,就知道曜哥儿是他亲孙子。

因为曜哥儿除了嘴巴,其他地方跟儿子小时候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单他与皇后清楚此事,并不足以平息外界的流言。

需拿出确切的证据证明曜哥儿乃太子亲生,亦或是证明这两起流言皆乃魏嫔所为,才能控制住目前的局势。

想起魏嫔,元隆帝发出一声冷笑。

“她倒是会钻空子,身在后宫还在神不知鬼不觉把人的坟给掘了。”

骆峋抿唇。

垂在身子两侧的手渐渐攥成拳。

元隆帝看看儿子。

沉默片刻,他道:“你与你后院的女人如何相处朕不过问,但关于你无法人道的传言,你可有要何说?”

骆峋没别的要说。

纵使父皇现今待他一如幼年,他也不准备将自身隐疾之事尽数告知。

即便父皇可能对此有所了解,骆峋也不会承认,没有意义是其一。

其二,他要为自己留后路。

所以对上父皇审视的目光,骆峋不躲不闪,沉着道:“曜哥儿为儿臣亲生。”

元隆帝懂了,没有继续逼问,只道:“眼下情形,你打算如何?”

骆峋:“儿子想将计就计。”

掘墓盗尸,操控两起流言,单凭魏嫔的人脉与手段要同时办成这么几件事。

很难。

这其中必定有前睿王的人在从旁辅助,亦或是其他派系的人企图浑水摸鱼。

单靠赵盛这个线人的供词和他提供的自己是魏家线人的证据,只能说明槛儿与董家的传言有魏嫔的手笔。

但槛儿曾在董家做过童养媳又是事实。

董家人的嘴不堵上。

不把魏嫔的真正目的当众拆穿。

槛儿就仍会被质疑,她与董茂生之间的事在外人眼中将会是她一生的污点。

骆峋不在意槛儿从前如何照顾过董茂生,可他也不想她一直活在别人的非议之中。

当然还有更远的打算。

如今提为时尚早。

总归要想彻底平息外界流言,还他及槛儿清白,揪出魏嫔及其身后的人。

最好便是将计就计,引蛇出洞。

“不是不可。”

元隆帝指尖敲着书案,沉吟道。

“只对方能在短短一日内将流言扩散至此,想来后招不少,你那妾能招架住?”

骆峋:“宋氏聪慧。”

何况还有他。

“你倒是对她有信心。”

元隆帝别有深意地看了儿子两眼。

骆峋默了默,垂眸避开父皇的目光。

“罢。”

元隆帝道。

“想做什么就去做吧,马擎岳借给你用。”

马擎岳是锦衣卫总指挥使,是元隆帝的心腹之一,直接听命于皇帝。

如此相当于是把整个锦衣卫借给他。

骆峋躬身谢恩。

从乾元殿出来,夜幕早已降临。

天上无月,夜浓如泼墨。

骆峋立在乾元殿前望了望无边天际,折身回东宫,“让马擎岳来见孤。”

海顺:“是。”

乾元殿内,元隆帝在位置上坐了会儿。

也不知想了什么,不多时他起身往外行,“走吧,去景祥宫看看魏嫔。”

景祥宫,西配殿。

魏嫔并不平静。

谋划的时候不论心绪多坚定心多狠,真当事情开始按自己的计划展开时,心里多多少少还是会不安。

尤其这回涉及到盗尸。

所以认真说来,从六月中旬下令让人掘坟,又收到消息说尸体已被偷出来了开始,魏嫔的心就没静过。

到底以前没做过这种事。

晚上免不得就会做一些不好的梦,越是梦心就越不安,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以至于魏嫔近十来天精神很不好,卸了口脂就一副被吸干精气的模样。

之前去坤和宫请安别人问她怎么了,让她拿换季,夜里没睡好给搪塞过去了。

但真正原因为何,她心知肚明。

听小太监在外头兴奋地禀“陛下来看娘娘了”时,魏嫔有片刻的怔忪。

正好她这会儿在妆台前卸妆,回过神来一看镜子,她忙叫砚书砚棋补妆。

匆匆收拾好从内室出来。

看到刚好进了堂间的元隆帝,魏嫔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泪水夺眶而出。

“陛下……”

她生得纤瘦娇小,行动间似弱柳扶风。

虽说这一年脸上瞧着染了些风霜,但底子还是在的,秀气姣好的五官配上梨花带雨之姿,当真是我见犹怜。

元隆帝瞥她一眼,脚下不着痕迹地顿了顿后径直走到上首处落座。

魏嫔拭拭眼角。

又笑着像从前那样张罗着吩咐人上陛下爱喝的茶,陛下爱用的点心。

“不必了。”

元隆帝冷道。

顺便给全仕财递了个眼神,后者立即领着屋子里的宫人退到了外面。

魏嫔见状心突了一下。

但转念想西山墓地那边且不提,两百多年了,安葬了那么多中低阶宫嫔。

朝廷想管也管不过来,也不值得管。

那地方早烂了。

她敢让人去掘墓,不就是知道朝廷管不到那边吗,眼下事情才曝出来,元隆帝不可能这么快就查到她头上。

再者说她之所以花那么多银子,让流言在一日之间在全程内传开。

为的就是不想被姓裴的女人或是东宫得知消息后中断流言,坏了她的事。

这会儿城里闹开了,人多嘴杂的,怎么也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她头上。

不对。

应该说就算查到她头上,她不亮牌,他们也不好在这个节骨眼上将她如何。

脑子转得飞快。

魏嫔调整好情绪,眼泪说来就来,“妾身还以为陛下忘了妾身了……”

元隆帝看着她。

说起来,这人在他潜邸时期就跟了他。

至今也有三十年了。

不是他自己看中的,也不是为拉拢什么势力纳的,而是当年他年近三旬,膝下拢共只有两儿一女。

加之玄徽不久前小产,太医说王妃恐伤了根本,往后许不能孕育子嗣。

母后觉得他子嗣不丰,便在那一年选秀时做主赐了他好几个侍妾。

魏嫔便在其中。

魏嫔的爹当时只是一个七品小京官,安临伯是他登基后给封的爵位。

元隆帝扪心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