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要是周缝在就好了(2 / 2)

“猜到你还没睡,”周缝微笑,“遇到难题了?”

予安将摄像头对准作品:“这里,时钟机械和刺绣的衔接总是显得生硬。”

周缝仔细观察了一会儿:“试试用铜线做‘针’,将机械运动转化为‘缝纫’的动作。铜线既是结构支撑,也是视觉元素,还能象征时间的导电性。”

予安醍醐灌顶:“对啊!我怎么没想到!”

“因为你太专注于整体,忽略了细节的隐喻。”周缝温柔地说,“记住,最有力的连接往往是最细微的。”

通完话,予安立即尝试周缝的建议。当铜线“针”开始随着时钟机制缓慢移动,仿佛在“缝合”时间时,整个作品突然活了过来。

她激动地给周缝发去视频:“成功了!它好像在呼吸!”

视频那头,周缝的眼睛亮晶晶的:“我就知道你能行。”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虽然各自忙碌,却通过每晚的通话分享创作进展。予安发现,这种物理上的分离反而让他们的精神连接更加紧密。他们不再是简单地在一起工作,而是真正理解并滋养着彼此的创作灵魂。

出发前往新加坡的前一晚,周缝来到予安的住处,递给她一个小木盒。

“这是什么?”予安好奇地打开,里面是一本精致的手工笔记本和一套特制的画笔。

“打开看看。”周缝眼神神秘。

予安翻开笔记本,惊讶地发现里面已经写满画满了——但不是周缝的笔迹。仔细看,那是周缝精心收集并复印的、来自世界各地陌生人关于“连接”的小故事和涂鸦,每一页都不同,每一页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记忆。

“我通过社交媒体征集了这些故事,”周缝解释,“我想让你知道,无论走到哪里,你都在连接着人心。而空白页,留给你在新加坡继续收集。”

予安感动得说不出话,只是紧紧抱住他。这套礼物比任何昂贵的礼物都珍贵,因为它承载着周缝对她最深的理解和支持。

新加坡的展览空前成功。《时间缝合》成为双年展的焦点作品,予安被多家媒体称为“新生代最具人文关怀的艺术家”。

但荣耀之外,予安最珍惜的是那些站在作品前久久不愿离去的观众。一位老太太告诉她,这件作品让她想起了战乱中失散的姐姐;一个年轻人说它让他理解了祖父母那个年代的情感;甚至有个孩子说它像“时间的魔法机器”。

予安按照周缝的建议,在展场设置了一个小角落,邀请观众分享自己的“连接故事”。她细心地将这些故事记录在那本特别的笔记本上,每晚通过视频与周缝分享。

与此同时,周缝的图书馆项目也进展顺利。他创造了一个名为《知识之缝》的大型装置,由成千上万本废弃书籍重组而成,形成一条从地面盘旋至穹顶的“书流”,中间穿插着铜线缝合的痕迹,象征知识如何连接过去与未来。

“今天有个小女孩问,为什么书都被‘缝’起来了,”周缝在通话中告诉予安,“我告诉她,因为每一本书都是知识与知识的缝合,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连接。她想了想说:‘那图书馆就是最大的缝纫机了!’”

予安笑得前仰后合:“孩子的比喻总是最精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