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宸一行人跟着县令回了县里,没办法今晚这村子是不能住了,但是来都来了也要去县里看看县令是怎么治理百姓的。
在路上的时候王宸就派亲兵去打听清楚了县令的底细。
“师父这县令好像有点意思啊,您的那套他好像弄明白了,要把财富藏于民间而不是大商人手里。”
“不一定,咱们观察几天才知道,明天咱们出去逛逛,看看这家伙是不是真的跟打听的一样。
要是真的一样咱们这次可能就捡到宝贝了,这家伙以后会是你的一大助力,最起码他心里装着百姓,只要百姓吃饱穿暖就不会造反,但这种人也有个臭脾气就是不会给皇帝面子,很犟,只是他现在还是个小官,多年的沉浮估计快磨没了锐气了。
这也是好事,以后你可以舒服点,但也是坏事,就怕这家伙以后啥都不敢说啊。”
第二天,王宸带着几个亲信在县城里四处走访。他们先来到集市,只见这里热闹非凡,各类小商贩沿街叫卖,货物琳琅满目。王宸注意到,这些小商贩大多是普通百姓,而非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仔细询问后得知,县令减少了对小商贩的赋税,还提供小额低息贷款帮他们进货,鼓励百姓自主经商。
“师父,这不就是您说的无息贷款鼓励百姓田地劳作之余去做生意挣外快吗?咱们经过这么多地方好像只有这个县令真正在实施这个举措。
而且刚刚我也问了其他百姓,这些小摊贩在这干了两三年了,这县令看来不是装的。”
“咱们再去看看农田吧,大唐现在还属于农业国家,工业化要发展,但是前提是老百姓得能吃饱肚子,不然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接着他们来到农田,田地里庄稼长势喜人。原来县令兴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还引进王宸新的农作物品种和耕种技术,传授给农民。同时,他推行土地流转政策,让土地向耕种能手集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县令当真是个人才,只是可惜了在这小地方浪费了这么多年,不过好在他好像才34岁,大唐现在的医疗条件倒也还算年轻,还干得动。
回去得给陛下说一下给这家伙升个官儿了,在留在这小县城可惜了。”
“师父刚刚我已经打听过了,这县令是因为得罪了上官导致每年评级的时候都是中等,属于是不上进也不落后之人,那州府也是个小心眼,我已经给父皇发电报了,这州府是个草包让父皇革了他的职,让县令上去磨砺两年再调回长安,不然现在回长安他没根基,怕是什么也做不了。”
“你说的不错,你现在的班底跟陛下不一样,陛下的班底是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你没怎么打过仗,只能从基层开始提拔官员,也不能搞的动作太大,让长安那些老臣感觉到威胁。
不然这些家伙怕是要急眼了处处使绊子。”
接着王宸又去了工坊,工匠们干劲十足。县令不仅帮工坊拓展销路,还支持技术创新。有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工坊不断研发新产品,生意越来越好。
“大哥您这刀打造的不错啊,百炼钢做的?”
“哟,您们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