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太和殿议会(1 / 2)

华夏城太和殿的铜钟刚敲过辰时三刻,殿外的汉白玉栏杆上还凝着晨露,殿内已肃立着文武百官。檀香从盘龙柱旁的三足鼎炉中袅袅升起,与透过雕花窗棂的晨光交织成金色的雾霭,映照得梁柱上“国泰民安”的匾额愈发庄重。大王身着十二章纹的明黄龙袍,端坐在须弥座上,手中那卷来自永乐城的急报已被指腹摩挲得边角发卷,锦缎封面上的“十万火急”四字格外刺眼。

“诸位爱卿,永乐城八百里加急。”大王的声音打破殿内的寂静,沉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黄大海驱赶灾民,数万难民正沿商道南下,直指我华夏国境。这些人多是南境、中境的饥民,老弱妇孺占了七成。此事关乎国本,今日须得议出个万全之策。”

话音刚落,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陈胜身着玉带紫袍,快步走入殿内。“儿臣来迟,请父王恕罪。”他躬身行礼,腰间的双鱼玉佩碰撞出清脆的声响。

“无妨,你来得正好。”大王抬手示意他站在左侧首位,“你常去边境商栈巡查,之前的流民奴隶接收你也有参与,对流民习性更熟,今日正好听听你的见解。”

内侍将急报抄本依次分发给众臣,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中,兵部团长陈武已按捺不住,跨步出列,铁甲碰撞发出沉闷的响声:“大王!此乃黄大海的毒计!他自己容不下灾民,便想将这包袱甩给我华夏,自己留下年轻力壮的,把老弱病残的赶出来,耗我粮储、乱我民心!依臣之见,当即刻封锁永夏寨,增派五千精兵驻守商道各驿站,凡流民一概不准入境!”

“陈团长此言差矣!”户部尚书陈林之连忙出列,嘴唇激动而颤抖,他手中还攥着今早刚统计的粮仓账册,“灾民皆是大周子民,只因遭灾才流离失所,都是像当初的我们一样,是命苦的百姓。如今他们来投,也将会成为我华夏子民,若闭门不纳,与周勤、黄大海之流何异?臣前几日清点国库,虽我朝也受本次寒潮影响,但所幸粮存七八,虽无法与去年的大丰收相比,但粮仓尚存六十万石小麦、三十万石栗米稻谷等粮食,且百姓家里都有充足的余粮,由于补种及时,今年秋收时大麦、水稻、红薯等粮食收成也不会太差,大河里鱼类丰富,因此完全能够接纳这些苦难百姓,臣建议先调五万石粮食先行救济!”

“五万石?”陈武冷笑一声,右手重重拍在腰间的玉带,“陈司长可知数万张嘴一日要消耗多少粮?据军册记载,我军三万士兵一日耗粮不过千石,这些流民若有五万,一日至少需两千石,五万石撑不过一月!更要命的是,谁能保证流民中没有黄大海安插的奸细?去年周勤便派细作混在商队,若非查获及时,险些把咱们的城防部署摸透了去!”

“奸细可查,民心不可失!”陈林之将账册往案上一拍,白色的纸页在气流中翻动,“想当年,臣亲眼见灾民在路边啃树皮、挖观音土,有个妇人把最后一块麦饼喂了孩子,自己活活饿死在官道旁。若见死不救,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我华夏?届时不用黄大海动手,民心一散,国本便动摇了!”

殿内顿时起了争执,户部部长刘海轻咳一声,缓步出列,手中捧着一卷厚厚的户籍册:“大王,臣有一策。可在永夏寨设立临时安置点,凡入境流民,先登记造册——姓名、籍贯、家庭成员、有无手艺、是否患病,一一将一切记录在案。身体强健者,分流至三座新城,参与筑城、开荒,咱们以工代赈,管饭管饱,每月还能发些粗粮当工钱;老弱病残则集中安置在永夏寨,由官府拨粮供养,医疗部派郎中诊治。”

“以工代赈固然是好,难民的加入也正好补充了劳动力,”建设部部长赵宽皱眉道,“但是刘大人有所不知,三座新城的砖石木料尚且不足,工匠都不够用,新城未建好各方面配套不完善,让一群饥民去筑城,怕是要出人命。”

“此事臣已有准备。”刘海连忙补充,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展开在案上,“臣连夜已让工坊赶制五千把锄头、三千把铁锹,还备了一万领草席、五千斤麻绳。临时居住区选在地势高的坡地,先挖好排水沟,每五十人建一个茅厕,可防疫病。至于筑城,先从平整土地、搬运石料这些轻活开始,每日两餐管饱,等流民恢复体力再做重活,绝不会强人所难。”

“说得轻巧!”陈武反驳道,“若流民聚众闹事怎么办?听说南境就有灾民抢粮,打伤了二十多个官差。永夏寨兵力本就不多,若要分兵看管流民,边境防御岂不是成了空壳?”

制造司司长李老四出列说道:“臣认为刘大人说的方法可行,只要治安和粮草到位,这些难民可都是不可多得的劳动力。”

农业部部长赵永村也出列说道:“大王,臣也认为这些难民,可以大大提升我国的劳力,只要熬过了今年,来年多开荒多种地,加上我国高超的农业工具和配套的水利设施,只要不是再遇天灾,丰收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是啊,说的有理。”其它大臣附和道。

陈胜一直沉默旁听,此刻见争论渐缓,上前一步道:“父王,诸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却各有偏颇。”他目光扫过众臣,朗声道,“流民不可不纳,否则失了民心;亦不可不防,否则恐生祸乱。依儿臣之见,当分三步走,既安民心,又固边防。”

大王微微颔首:“你且细说。”

“第一步,保障粮道安全,稳住流民心神。”陈胜转向陈武,“请兵部调拨三千禁军,分十队护送粮草——每队三百人,配备弓箭、石灰弹和盾牌,沿商道每五十里设一个护粮点,与驿站形成呼应。凡运粮马车,皆插‘华夏赈济’的黄旗,让流民远远望见便知有粮,不必哄抢。”

陈武皱眉道:“护粮队分兵后,每处只有三百人,若遇流民哄抢或周勤偷袭,怕是难以应对。”

“正因如此,才要与驿站协同,且流民也不是一次性到来。”陈胜解释道,“商道驿站本就有驻兵,护粮队抵达后,可与驿站兵卒合力防御。另外,商道往来的货队,尤其是运盐、运牲畜粮草的商队,须由军队护送,与护粮队交替前进,既保商贸,又壮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