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春。
太极殿内,一股前所未有的兴奋情绪在空气中弥漫。
李承乾站在巨大的地图前,手中拿着一根长杆,指向上面密密麻麻的红线和绿点。
“诸位大人,”他环视满朝文武,声音洪亮,“五年了。整整五年。今日,孤要向阿耶,向诸位,汇报我大唐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的执行成果。”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目光炯炯。这五年来,他亲眼见证了这个帝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心中的震撼至今难以平复。
“首先,交通建设。”李承乾用长杆点向地图上的红线,“长安至洛阳高速驰道,全长三百八十里,已于去年秋天全线通车。从长安到洛阳,马车行程从十日缩短至三日。”
“更重要的是,”他转向另一条更粗的黑线,“长安至洛阳铁路,全长四百里,已完成七成工程。按照进度,明年春天即可全线通车。届时,从长安到洛阳,火车只需一日!”
朝堂上响起一片惊叹声。火车好啊,他们都坐过的。
户部尚书戴胄激动得站了起来:“殿下,这铁路通车后,两京之间的货物运输成本能降低多少?”
“七成。”李承乾毫不犹豫地回答,“一列火车,可载货物三千石。而且不受天气影响,不怕盗匪劫掠。”
“嘶——”满朝文武倒吸一口凉气。
李承乾继续汇报:“江南水利工程,疏浚河道一千二百里,新修运河八百里,江南地区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内河航运网络。去年江南粮食产量,比五年前增长了六成。”
“河北水利工程,新打机井三千口,修建水渠八百里。昔日的'苦寒之地',如今已是良田万顷。去年河北粮食产量,首次超过了关中。”
工部尚书段纶满面红光地站起来:“殿下,老臣还要补充一点。如今我大唐的钢铁产量,已是五年前的二十倍!水泥产量更是增长了五十倍!”
“说得好!”李承乾赞许地点头,“正是有了充足的钢铁和水泥,我们才能修建这么多基础设施。”
他指向地图上的绿点:“格物院分院,已在洛阳、扬州、广州、太原、兰州设立。各地工匠培训学校,共计三十二所,培养技术工匠两万余人。”
“皇家银行分行,遍布全国二十八个州府,发放各类贷款总额超过三千万贯。其中农业贷款占四成,工商业贷款占六成。”
长孙无忌忍不住问道:“殿下,这些贷款的回收情况如何?”
“九成五。”李承乾笑道,“坏账率仅有半成。事实证明,我大唐还是民风淳朴的。”
李世民听到这里,终于开口:“高明,你说的这些,朕都看在眼里。确实,这五年来,我大唐的变化,连朕都觉得不可思议。但你也说说,还有哪些不足?”
李承乾收起笑容,表情变得严肃:“阿耶问得好。成绩虽然喜人,但问题同样不少。”
“第一,人才不足。虽然我们培养了两万多技术工匠,但相对于全国的需求,还是杯水车薪。许多地方的工程,都因为缺乏技术人员而进展缓慢。”
“第二,地区发展不平衡。关中、江南发展迅速,但西北、岭南等边远地区,依然相对落后。”
“第三,新旧观念冲突。虽然朝堂上大家都支持新政,但在地方上,仍有不少官员和百姓对新事物抱有疑虑。”
房玄龄点头:“殿下说得中肯。那么,接下来的五年,有何打算?”
李承乾眼中闪过一道精光:“房相问得好。第二个五年规划,孤已经拟定完毕。”
他示意内侍取来一本厚厚的册子,正是《大唐帝国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第二个五年,我们的目标更加宏伟。”李承乾翻开册子,“首先,交通网络全面升级。除了长洛铁路,我们还要修建长安至太原、长安至成都、洛阳至扬州三条主干铁路。五年内,形成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米'字形铁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