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口说无凭,立字为据(2 / 2)

“怎么?”朱启明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莫非朴使臣方才所言‘尽快筹措’、‘定当结清’,皆是敷衍朕的虚言?若是如此,那你何必多此一举,千里迢迢赶来京城求助,直接去济州岛找曹变蛟将军搬救兵不就行了!?”

“不不不!外臣绝无此意!外臣……外臣写!下臣这就写!”

朴仁勇被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敢再说半个“不”字。

在两名玄甲亲卫如同铁塔般无声的注视下,他颤抖着双手,接过文书官递来的湖笔,匍匐在冰冷的案几前,几乎是含着血泪,一字一句地写下了这份将成为朝鲜未来沉重枷锁的“请兵文书”暨“欠款确认书”。

每写下一个字,他都感觉像是在自己心头剜下一块肉。

当他取出怀中那方沉重的使臣印信,蘸上印泥,重重盖下去的那一刻,他仿佛被抽空了所有的精气神,整个人瘫软在地,面如死灰。

朱启明从文书官手中接过那份墨迹未干的字据,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

“我济州岛数千大军,早已嗷嗷待哺。只要你们结清了之前的钱粮,朕保证,朕的一道圣旨,济州岛五千南山营将士,三日之内便可挥师北上,进驻汉城,解你朝鲜倒悬之危!”

朴仁勇没占到任何便宜,反而背上了一身债,只能哭丧着脸,再次叩首谢恩。

他挣扎着爬起来,突然想起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再次诚惶诚恐地开口:“陛下……不知此次出兵,所需钱粮……”

朱启明脸上露出一种颇为诡异的微笑,看得朴仁勇心头一颤。

只见朱启明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变得格外温和:“罢了,念在尔国国小民贫,又正值此危难之际,朕也不忍过于苛责。上次的欠款,必须尽快结清,那是旧账,一码归一码。至于本次出兵的费用嘛……”

朱启明故意停顿了一下,吊足了朴仁勇的胃口。

“朕听闻,你朝鲜北道诸山,多产‘石炭’,除了百姓冬日取暖之外,似乎也并无大用。这样吧,就以……平安道、咸镜道几处主要煤矿的开采之权,来抵扣此次的军费。朕自会派人前去开采、运输,无需你们劳心费力,更不占用你们国帑一分一毫。如此,可好?”

朴仁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石炭?那些黑乎乎、脏兮兮的石头?

除了烧火取暖,确实没什么大用,老百姓自己挖一点都嫌费劲。用这些几乎等同于无用的东西,就能抵偿天朝大军出征的巨额费用?

这……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他生怕皇帝反悔,激动得浑身发抖,连忙叩头如捣蒜:“好!好!如此甚好!陛下仁德,天恩浩荡!小邦……小邦感激不尽!下臣替我王谢过陛下!”

“嗯,”朱启明再次满意地点头,“既然你同意,那便在方才的字据上,将此条款补充进去吧。”

朴仁勇欢天喜地,捡起笔就准备在刚才那份让他屈辱无比的字据上,添上这“天降甘霖”的一笔。

“且慢!”朱启明突然出声。

朴仁勇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以为皇帝要反悔,惊呼道:“陛下!您金口……”

朱启明摆手打断他,语重心长地说道:“这开采矿藏,非同小可,需有秩序,更需安全。如今你朝鲜兵荒马乱,若是有无知的匪类,或是战败的溃兵前去骚扰矿场,毁坏了朕的设施,耽误了开采,岂不是辜负了你我两国此番的约定?”

“到那时,军费无着,我大明将士吃不饱饭,这仗还怎么打?说到底,受害的还是你们朝鲜。”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朴仁勇,终于抛出了这盘大棋中最关键的一步棋子。

“所以,为确保采矿顺利,使这抵扣军费之策能长久持续下去,朕以为,有必要在议定的各处矿场,派驻护矿的兵勇。”

“你放心,一应驻防、开销,皆由朕之内帑自理,无需你国负担分毫。此举,只是为了保障你我之间的协议能够顺利执行。朴使臣,你以为如何?”

朴仁勇脸上那狂喜的表情,瞬间凝固了。

驻军!?矿场驻军???

他本能地感到一丝不对劲!

但皇帝的逻辑听起来无懈可击:乱世之中,派兵保护自己的“资产”合情合理,而且不用朝鲜出钱。

相比于让天兵入驻汉城保护王京,在偏远的矿山驻扎似乎显得无足轻重。

更何况,皇帝把话说的很明白,这是为了保证“抵扣军费”能持续,是为了最终能救朝鲜。

若是因为这点“小事”触怒皇帝,导致前功尽弃……

一想到皇太极的屠刀,朴仁勇那点微弱的疑虑瞬间被巨大的恐惧压垮。

矿场驻军就驻军吧,反正那些地方本就人烟稀少,只要天兵能尽快来救汉城,什么都好说!

“陛下思虑周详,外臣感佩!护矿兵勇,理所应当,理所应当!”朴仁勇再次叩首,答应下来。

朱启明龙颜大悦,霍然起身,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快步踱到朴仁勇身边,伸手把他扶了起来。

他脸上洋溢着无比“真诚”的笑容,用力拍了拍朴仁勇的肩膀,语气亲切得如沐春风:

“好!好!朴爱卿果然是识大体、顾大局的股肱之臣!深明大义!有卿这般贤才辅佐李王,何愁朝鲜不靖?何惧建虏猖狂?”

他目光扫过一旁肃立的孙元化等人,仿佛在向他们展示一个“完美合作”的典范,声音洪亮,充满了感染力:

“看看!尔等都看看!这才是藩属使臣应有的担当!为了家国社稷,为了黎民百姓,敢于任事,勇于决断!朴爱卿今日之作为,不仅解了朝鲜倒悬之危,更是巩固了我大明与朝鲜数百年的君臣情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