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好像哪里不对劲!(2 / 2)

朱启明收敛笑容,正色道:

“巡捕营提督一职,自然由你兵部荐举,朕来圈定。朕会选一位老成持重、与你兵部相得的勋臣或将领来挂这个名。”

李邦华闻言,顿时长舒一口气。

但朱启明的话还没完:“但是,李卿,朕问你,就算派个名正言顺的提督,他手下若无一帮得力的、能贯彻新规的干将,这新巡捕营,会不会很快又变成另一个五城兵马司,甚至另一个烂掉的京营?”

李邦华沉默了,他知道答案是肯定的!

积弊如山,非强力无法破除。

“所以,”朱启明图穷匕见,说出真正的安排:“朕不会派南山营的将领来做主官,但朕要派他们来做‘协理营务’、‘操练官’和‘教导队’!”

“名义上,他们是兵部下属的‘钦差整训京营教导队’的分支,奉命协助整训新成立的巡捕营。他们的职责是:制定巡捕条令、负责日常操练、监督军纪、并直接掌管各坊市的巡逻分队。”

“而那个你兵部推荐的提督,他的职责是总揽全局、协调与五城兵马司及各衙门的关系、处理文书上报。具体带兵、训兵、管兵之权,朕必须交给朕绝对放心、且精通新法的人手里!”

朱启明一脸严肃地看了眼李邦华:

“李卿,这是朕的底线。朕可以给你名分,给你面子,但里子,朕必须抓住!朕要的是一把能用的快刀,而不是一个好看的花架子。让你兵部的人掌总,让南山营的人办事,如此,名正言顺,实效可期。你,可能接受?”

这一番话,如同剥笋般层层递进,既给了李邦华最在乎的“名分”,又牢牢抓住了最关键的“实权”。

李邦华彻底领悟了皇帝的布局。

皇帝不是在询问他的意见,而是在告知他最终的方案,并给了他一个足以对外交代的台阶。

他心中苦笑,知道这已是皇帝最大的让步和最智慧的安排。

他若再反对,就是不识时务了。

不过他又想到一点:“只是……陛下,这新的巡捕营,人员饷银、器械服饰,所费亦是不小,这钱粮……”

“饷银按辅兵标准发放,远低于战兵。”

朱启明显然对此早有盘算,

“即便如此,也比他们原来被层层克扣后到手的要多,更能吃饱饭!钱粮之事,朕之内帑可先支应。花这笔钱,买京城安稳,买市容整洁,买朕的整军大计能顺利推行,朕认为,千值万值!”

连最棘手的钱粮问题都已有了着落,李邦华总算松了口气。

但紧接着,朱启明眼中寒光一闪:"再者!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进这巡捕营和环卫司。汰撤者中,若有年轻力壮却桀骜不驯、劣迹斑斑之辈,一律登记造册,发往西山煤矿或官营作坊服苦役,以工代赈!朕给他们一条活路,但绝不会姑息养奸!”

嘶——

李邦华倒吸一口凉气,陛下简直了!

这怎么看都觉得是蓄谋已久……呃,好像不妥,应该是目光长远……对,高屋建瓴!

不仅考虑了京营汰兵,连腾骧四卫的裁汰人员也一并纳入,这是要将所有改革产生的冗余力量,统统转化为巩固统治的基石。

名为“扩编巡捕营”,实则是要打造一支直掌京城治安的新军!

陛下愿意为此自掏内帑,正说明了此事在他心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陛下圣明!算无遗策,臣万万不及!”

他激动得声音微颤,

“将京营与内廷汰员一并安置,既可消弭隐患,又能夯实京畿根基,更显陛下天恩浩荡,一视同仁!此策于法度无碍,于情理相通,真乃万全之策!臣便再无后顾之忧!”

他深深拜下:“臣必当竭尽全力,一月之内,先将那京营的烂账查清,将朽木冗员剔除出去,为陛下练出新军扫清障碍!并妥善接收腾骧四卫移交人员,共建新巡捕营!”

朱启明点点头:"既如此,李卿速去准备吧!"

李邦华躬身领命:"陛下放心,臣这就去统筹一切!"

就在他准备躬身告退的一刹那,突然!

电光火石间,一个念头掠过脑海,让他即将迈出的脚步瞬间僵住。

他好像发现了哪里不对劲?

但是具体哪里不对,他一时又理不清?

到底是哪里有问题呢?

李邦华顿时急得抓耳挠腮。

朱启明见他迟疑不动,疑惑道:"李卿?"

李邦华尴尬的笑了笑:"陛下恕罪,臣突然想起来有些急务,一时愣神,让陛下见笑了,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