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入夏,天气也越来越热。
两个小公主的衣服也换了一批薄一点的。
长孙皇后的病情似乎是好了很多,虽然药这些还是没有停,但是至少不发病。
李世民也不知道是之前萧然给的药效果好,还是孙思邈和柿霜的功劳。
土豆长的很茂密,花都快谢了。
玉米长的更高,现在小公主踮起脚来都触碰不到玉米包。
“原来玉米是这样的。”张锦禾看着笑了笑。
之前吃过玉米,那个时候是玉米棒,不知道怎么长的,随着玉米长大才知道。
“一株上面长两个,种下去的只有一粒,这个产量好像不低哦!”旁边的豫章公主说道。
“之前我觉得小郎君拿出来的玉米很大一个,这个好像还没有长大。”李丽质说道。
小公主指了指,“窝想七这个~”
小公主指了指玉米。
“这个是不能吃的,小郎君说了这是种子,多种几年,以后才有更多的玉米吃...”豫章公主揉揉小公主的脑袋。
这些土豆红薯萧然早早就和几人说过,秋收之后也不能吃太多,最多就是尝尝鲜,主要还是留下当种子。
来年种更多才行。
萧然房车刷新好几天,才能让大家吃一顿炒土豆。
红薯平时主要是烧,其他人也发现了,红薯烧的香一点。
玉米有点嫩,最好就是直接煮。
想炒着吃,很麻烦,之前试过。
是挺好吃的,但是都觉得太浪费。
“小郎君,玉米成熟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吃杆?”张锦禾指了指。
“嗯,只是那个时候,估计都快干了,这玩意也不怎么甜的。”萧然想了想,“长安城等秋天以后也有甘蔗了,这个真不好吃。”
萧钰和张锦禾拿着镰刀,割旁边的嫩草,等一下回去喂猪。
后面萧然再也没有去长安城,其他人也不怎么想去。
需要什么让人买回来就行。
李丽质几个公主也很少回去,更多的是李世民带着长孙皇后来看看。
顺便看病这些。
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事情,唯独李渊萧皇后特殊。
两个老人是准备长住的。
李世民会不定时送东西来,算是生活费,还有萧皇后的一份。
萧家没有其他人来,但是萧皇后的一份物资偶尔都有送来。
萧然这里完全不用担心物资这些不够。
不仅仅是李世民和萧家送,程咬金,秦琼家同样也送。
属于是两个儿子干活没有工资,付费干活的感觉。
领工资的就是王绩这个老师,其他大儒不缺钱,也不在乎这点钱。
“中午热,回去吧!”萧然抱起小公主,“等一下把兕子晒黑了。”
“嘻嘻~”小公主抱着萧然的脖子,“肥家~”
狄仁杰拉起三娘和阎瑶,“小郎君说回家...”
另一边的几个小公主也跑了过来。
一群人回到院子里面。
李渊没有闲着,跟着孙思邈在院子里面晾晒草药。
为了方便晾晒,萧然特地找人做了很多架子。
没有进入院子就嗅到草药的味道。
另一边的屋檐下,萧皇后和张婕妤说着悄悄话,也不会觉得无聊。
李渊来之后很少吃药,但是明显感觉到胖起来了,精神状态也比之前好。
李渊的身份特殊,在皇宫中虽有尊荣,但难免裹挟于政治关系。
而萧然家是“远离长安城核心”的私人院落,这里没有宫廷的复杂人际与权力纠葛。
这种“无压力环境”让李渊不必再维持帝王的礼仪束缚,也无需应对政治层面的顾虑,心理上从“紧绷”转为“松弛”。
情绪的平和对老年人的精神状态、睡眠质量乃至食欲都有直接正向影响,也是他“精神状态变好”的关键。
这里的生活节奏由自己掌控,无需遵循宫廷的固定作息与礼仪流程,更符合老年人“自在生活”的需求。
规律且无压力的作息,自然能让身体状态逐步好转。
萧皇后的身体情况,其实一直很好。
现在也不差。
偶尔还会走出小院,在附近溜达一下。
最近有点热,也就不去了。
李丽质也凑到李渊和孙思邈旁边,帮忙整理药材这些。
跟着孙思邈,多多少少能学点药理知识。
“阿翁,老先生现在热,你去歇着,我来就行。”李丽质主动说道。
“不用不用,这不算什么。”李渊摆摆手,并不在意。
“一把年纪了,晒晒无妨,倒是五娘你,别晒黑了。”孙思邈还打趣起来。
李丽质笑了笑,“阿翁,要不要送些冰来。”
大唐皇宫有冰,且形成了一套从藏冰、管冰到用冰的完整制度。
这一制度传承自先秦的“藏冰之礼”,在唐代进一步规范化,成为宫廷生活与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没有人工制冰技术,但通过“冬藏夏用”的传统方式满足皇宫用冰需求。
用的最多的是李世民的太极殿,甘露殿,还有长孙皇后的立政殿,李渊的大安宫。
李渊在这里,送冰来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