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君,曲辕犁到工部,我是带不回来了,这些钱你拿着...”
之前买直辕犁是二百九十文,改造工费是二十文,王慎问好了,直接给萧然三百一十文。
“王里正,不用如此...”萧然也猜到了,自己的曲辕犁没有回来,后面应该是有奖励的,自己不可能亏的。
“不可,之前答应你的,没有送回来我得赔偿...”王慎把钱塞给萧然。
“沾了小郎君的光,我也算是立功了,这是县司给的赏赐...”
三祖父也凑过来,“小郎君,这个钱你也得拿着。”
三祖父送回来的也是三百一十文。
“三祖父,你这是为何?”王慎这个情有可原,三祖父这个萧然有点懵。
“县司给的赏赐我也有,也是沾光了,哪能再要你的,曲辕犁造福无数庄稼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要是收你的钱,这不合适...”
“三祖父,一码归一码,之前的事情和这个不冲突的...这个本来就是你应该得的,你付出劳动,总不能让你白干是不是,没有这样的道理...”
萧然没有收,三祖父挣的也是辛苦钱,都不容易。
其他人把东西送到也就回去了。
张二丫也就是回来看看,还得回去干活,现在算是工作时间。
看到萧然陪着自己妹妹,也就放心了。
......
萧然的事情没有什么可扯皮的,圣旨下发的很快。
需要的赏赐也准备就绪了,栲栳村距离长安城不远。
本来县司负责就可以,但是李元景安排了州府的司功参军负责。
县里也安排人带路直接到了栲栳村。
东西很多,很多车子满载的车辆随行。
提前通知了里正王慎,他在栲栳村村口迎接。
带着队伍去了张明德家门口。
张明德家算是在栲栳村中心位置,前面还有一片空地,也算是小广场。
村里有什么大事,召集村民到这里来。
这里还有一颗大槐树,不少老人喜欢坐在
王慎得到消息,第一时间通知张明德。
知道是州府的人下来,张明德极其重视,又是换衣服又是重新梳洗的。
州府来的队伍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快去找小郎君来!”张明德喊了一声,这是给萧然的,他肯定得在。
“二娘,回家去告诉小郎君,州府的人带着圣旨来了...”
想到圣旨直达村里,张明德就激动的不行。
哪怕不是自己的,也激动。
家里的萧然带着三娘学到数字100了。
张二丫跑的上气不接下气的,“小郎君,小郎君...”
“二娘,怎么了急成这样?”
“阿姐说,州府的人带着圣旨来了,是给小郎君的,要去接旨。”
虽然猜到了会是这样,心里还是挺激动的。
没想到自己还能体验一下接圣旨的感觉。
“好!”萧然不需要准备,带着姐妹两个就去。
萧然带着姐妹两个到村正家门口的时候,其他人早早等着了。
几个身穿官服的人站在最前面,旁边看到王慎张明德,人群中萧然甚至看到张大郎也在。
不是这些干活的人自己来的,是张明德叫回来的,觉得这是大事应该看看。
也算是迎接朝廷的人。
张锦禾站在三祖父三祖母旁边,对着萧然挥挥手。
带队的是雍州府的司功参军颜勤礼。
看到穿着打扮怪异的人,就知道是萧然了。
萧然还好,张二丫和三娘看到这么多,还有不少是大人物有点紧张。
萧然看到香案,没想到还有这种讲究。
“呵呵,来了!”颜勤礼拿出圣旨。
颜勤礼展开圣旨,“圣旨到!”
“大唐皇帝令!”
听到开头萧然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这可比‘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有逼格多了。
自带“无需解释,直接执行”的压迫感。
这五个字是盛唐时期国家实力、政治自信与文化风格的综合映射。
它如同一个符号,浓缩了人们对那个“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的辉煌时代的想象。
当“大唐”二字响起时,联想到的不仅是一道圣旨,更是一个万邦来朝、四海臣服的盛世气象,这种历史想象赋予了文字超越本身的力量感。
而明清圣旨的表述,虽更具政治智慧,却因时代背景的差异,难以再现那种“无需解释,唯我独尊”的霸气了。
唐朝的霸气核心基于‘我是大唐皇帝,我的命令就是王法’的绝对实力自信,属于‘强者宣言’式的霸气。
明清的权威逻辑侧重‘我承天命为帝,所以我的命令必须遵守’,属于‘理论论证’式的权威。
前者更直接,后者更迂回。
萧然不知道怎么接旨,大概明白要跪。
虽然说这个时代跪拜的时候没有明清时期多,但是也有需要跪拜的,接旨的时候就是。
王慎猜到了萧然不太懂礼仪,连忙在颜勤礼面前跪下替萧然接旨。
“门下:栲栳村民萧然,年少怀智,巧思革新,改直辕为曲犁,使一夫一牛可耕百亩,省民力、增农效,功在社稷,利被万姓。”
“朕观其器而知其人,此非独技之巧,实乃为国分忧之诚也。”
“今特降恩旨,以彰其绩:其一册封萧然为栲栳村男爵,食邑三百户,虽村邑之封,然爵从五品下,许其冠带入朝,列于乡绅之上,以显‘布衣立功,荣及乡邦’之典。”
“其二赐永业田二百亩,口分田五百亩,永业田许其世袭罔替,口分田依制身死还公,然特准其子孙永耕,以固农本。所授田亩,着万年县于栲栳村周遭肥壤划拨,即刻造册登籍。”
“其三赏绫罗二十匹、粟米百石、耕牛十头、曲辕犁十架。绫罗彰其功,粟米济其家,牛犁助其推广农技,着工部依式铸造,由雍州府送达。”
“其四栲栳村为曲辕犁肇始之地,乡老民庶多有佐助,特赦该村赋税三年自贞观七年至九年,其间徭役减半,着民部行文州县,毋得苛征。”
听到这里张明德和栲栳村的百姓也不淡定了,免三年赋税。
虽然绝大部分人人不识字,但是听懂了。
三年免赋税!
颜勤礼略微停顿继续宣读:“夫农者,国之根本;智者,民之福星。萧然以微末之身,创利国之器,足为天下黔首法。朕望四海之内,皆效此风,使田无荒壤,家有储粮,共臻贞观之治。”
“尚书省左仆射房玄龄!”
“民部尚书戴胄!”
“雍州牧李元景!”
“贞观六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