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查得银证传示众,迫其复市免民殃(1 / 2)

卷首语

《大吴会典?食货志》卷四十六《漕运免役篇》载:“粮仓查抄案后,江南士绅以‘旧例免役’为由请愿,求复全额免役;米商恐监察加严损利,暗与士绅勾结。时太保谢渊掌漕运整饬事,审时度势:允士绅保留三成免役额(循元兴朝‘士绅免役不过半’旧例),却强令‘漕船每船必插监察旗’(旗书‘玄夜卫监察’,随船配文勘官一名,验米质、核田亩)。士绅不满免役缩减,煽动江南米商罢市三日,囤粮抬价。

渊命玄夜卫查罢市幕后,获士绅赠米商银万两实证,遂传示米商,迫其复市;监察旗终落地,漕运舞弊再减八成,史称‘漕运免役监察之议’。”此案暗合历代治漕“妥协以减阻、坚持以固制”的智慧——昔年治漕者多以局部让步换全局推进,谢渊之策,非软弱妥协,实乃“柔以安众、刚以护纲”:借三成免役平士绅之怨,凭监察旗堵舞弊之漏,彰显“权变不失公义,妥协不违根本”的直臣风骨。

士绅请愿复免疆,谢渊权允三成章。

却令漕船插监旗,玄夜随船勘粟粮。

米商罢市因私怨,暗结绅势囤仓粮。

查得银证传示众,迫其复市免民殃。

元兴旧例参今弊,柔刚并济肃漕航。

边军得食无差弊,苍生安乐守耕桑。

案上摊着两叠文书,一叠是江南士绅联名的《免役请愿书》,松江产的云纹纸泛着柔光,签名者从致仕尚书到地方乡绅,墨迹或遒劲或娟秀,却透着一股刻意营造的“声势”;另一叠是玄夜卫送来的《江南米商动向密报》,粗麻纸边缘沾着米糠,记着“米商公会于吴郡堂密议,拟罢市三日,迫朝廷收回监察之令”,旁附暗探手绘的议事场景:士绅某执银锭递与米商首领,后者点头附和。

谢渊身着墨色鳞甲,肩甲处旧战痕在晨光下泛着浅红,指尖抚过《免役请愿书》中“复全额免役,方显朝廷优渥”九字,指腹能觉出墨迹下的傲慢——这不是“请愿”,是士绅借查抄案后的心虚,想夺回此前失去的特权。案角放着两物:一册《元兴朝免役档》,记着“士绅免役不得过三成,以防匿田避税”,墨迹是元兴帝萧珏亲批;一面素色绢旗,上面用朱砂画着“玄夜卫监察”四字,旁注“随船配文勘官,验米质、核田亩,不得擅离”——这是他昨夜亲绘的监察旗图样,是守住漕运清明的最后防线。

烛火摇曳间,谢渊想起前日户部郎中来访的场景——那位郎中身着绿袍,手里捏着士绅送的苏州团扇,笑言“士绅乃江南文脉所系,全额免役是旧例,若拒之恐生民怨,监察之令亦当从缓”,话里话外都在为士绅说情。彼时他便疑郎中与士绅有勾连,今见密报“米商罢市为士绅煽动”,方知官、绅、商已暗中勾结——若一味强硬,恐激得江南动荡;若全然妥协,此前查抄案的成效将付诸东流。

案头还放着边军副总兵送来的《冬防粮需报》,写着“今冬需漕粮十五万石,若漕运受阻,士卒恐难支撑”,墨迹透着急迫。谢渊指尖在《元兴朝免役档》的“三成”二字上反复摩挲,心中已有定计:允三成免役,是柔以安士绅,减推进阻力;强插监察旗,是刚以护纲纪,堵舞弊漏洞——柔刚并济,方能既安众心,又护根本。

“传玄夜卫北司指挥使、户部粮吏司郎中议事。”谢渊对亲兵道,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未及半刻,二人已入署,谢渊将《免役请愿书》与密报摊开:“士绅求复全额免役,米商拟罢市相迫,官绅商勾结已明。某意:允士绅保留三成免役额,循元兴朝旧例,既显朝廷优渥,又防匿田避税;另,漕船每船必插监察旗,随船配玄夜卫文勘官,验米质、核田亩——此二策,你二人看可有疏漏?”

玄夜卫指挥使躬身道:“大人,监察旗需明确文勘官权责,若地方官与米商勾结,文勘官恐遭刁难。不如加一条‘文勘官遇阻挠,可直接传讯涉案者,无需经地方官’,再给文勘官配玄夜卫令牌,壮其权。”谢渊点头,在监察旗图样旁补注“文勘官持玄夜卫令牌,有传讯权”。

户部粮吏郎中却面露难色:“大人,士绅若嫌三成免役过少,仍不罢休,恐罢市难止。不如再放宽一成?”谢渊抬眼,目光如炬:“三成已是元兴朝旧例上限,再宽则匿田之弊复萌!你且看这密报,士绅已给米商送银万两,若妥协,他们只会得寸进尺。三成免役是底线,监察旗是根本,二者不可再让。”粮吏郎中见谢渊态度坚决,终不再多言,躬身应下。

谢渊将《免役与监察策》拟毕,赴乾清宫奏报。萧栎坐在龙榻上,手里捧着《元兴朝免役档》,见谢渊来,忙道:“谢卿,士绅请愿与米商罢市,你可有对策?”谢渊将策文呈上,又展开监察旗图样:“陛下,臣拟允士绅保留三成免役额,循元兴朝旧例,平其怨;强令漕船插监察旗,堵舞弊漏——如此既安士绅,又护漕运,可解罢市之危。”

萧栎翻看策文,眉头微皱:“三成免役,会不会让士绅觉得朝廷软弱?”谢渊躬身道:“陛下,三成是元兴朝定的上限,非臣凭空退让。且臣已在策文中明‘免役需凭玄夜卫核验的田亩为准,匿田者免役资格作废’,可防士绅钻空。监察旗随船配文勘官,士绅与米商再难掺假,此乃以退为进,非软弱也。”萧栎点头:“卿考虑周全,准卿所奏!若米商仍罢市,便命玄夜卫严查幕后,不可姑息。”

谢渊领旨出宫,刚至兵部衙署,便闻亲兵来报:“江南米商已于今日辰时罢市,苏州、松江各米铺皆关门,百姓购米无门,已有民怨。”谢渊心中一沉,取过密报细看,见“米商首领某已囤米万石,拟抬价三成”,指尖捏紧密报,指节泛白——士绅与米商,竟拿百姓的饥肠作筹码,逼朝廷让步。

谢渊即刻召来玄夜卫指挥使:“你带二十名校尉,星夜赴江南,查士绅与米商勾结的实证——重点查吴郡堂的银钱往来,若能抓到士绅赠米商银锭的现行,一并带回。”指挥使躬身领命:“大人放心,属下定在三日内查得实证,不让米商借罢市害民。”

与此同时,谢渊拟《告江南百姓书》,写道:“士绅请愿,朝廷已允三成免役,足显优渥;米商罢市囤粮,乃私怨作祟,与民生无关。朝廷已派玄夜卫查幕后,三日内必令米商复市,凡囤粮抬价者,按《大吴律?食货律》治罪,抄没囤粮,平价售与百姓。”写罢,命人快马送江南各府,贴于市集、码头,安百姓之心。

次日午时,户部郎中再来,面带忧色:“大人,江南巡抚奏报,苏州百姓已开始抢购余粮,米价已涨一成,若再拖,恐生民变。不如暂撤监察之令,先让米商复市?”谢渊冷笑:“撤了监察令,米商与士绅再掺沙掺次米,边军怎么办?百姓今日买高价米,明日吃劣质粮,这是治标还是治本?你若再为士绅说情,便按‘勾结私弊’论罪!”郎中被斥得脸色惨白,再不敢多言,躬身退去。

三日后,玄夜卫指挥使传回捷报:“已查得士绅某赠米商首领银万两,存于苏州恒昌票号,票根已缴获;还查获士绅与米商的密信,写着‘罢市三日,若朝廷不撤监察令,便再囤粮十日’。米商首领已被控制,供词已录。”谢渊将实证汇总,即刻命人送江南巡抚,令其“传示各米商,限明日辰时前复市,否则抄没囤粮,严惩不贷”。

江南巡抚接到实证,即刻召集米商公会,将银票、密信、供词一一展示。米商见实证确凿,又闻朝廷要抄没囤粮,皆慌了神,米商首领颤声道:“愿遵朝廷之令,明日复市,绝不囤粮抬价。”次日辰时,江南各米铺如期开门,米价回落至原价,百姓排队购米,市集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