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玄锋归庙镇庑,振国还凭烈飙(2 / 2)

百官们议论纷纷,有的站在谢渊一边,有的附和主和派,有的则沉默不言。李东阳(正一品,内阁首辅)出列,躬身道:“陛下,和与战,皆关社稷安危,不可轻断。谢太保称有证据,可呈上来;礼部左侍郎等否认,可让玄夜卫核验。若有实据,再论罪不迟;若无实据,也需还大臣清白。”

萧桓点头:“李太傅所言极是。谢太保,你若有证据,便呈上来;若无,不可再诬陷同僚。”谢渊躬身:“陛下,秦指挥使已查获‘通好盟书’残页、户部郎中私扣粮饷的账册,此刻就在殿外,可传他进来呈证。”

萧桓准奏,秦飞带着张启走进广场,将盟书残页和账册递上。张启躬身道:“陛下,盟书残页上的印鉴痕迹,与礼部左侍郎的官印一致;账册上有户部郎中的签名、通州仓的印鉴,载明‘粮三千石转卖张记粮行,银二百两存于李记钱庄’,钱庄掌柜供认,这银子是‘为礼部左侍郎备的通好之资’。”

礼部左侍郎和户部郎中脸色惨白,却仍强辩:“陛下,这是伪造的!是谢渊和秦飞串通好,陷害臣等!”刑部左侍郎也道:“陛下,玄夜卫的证据不足为凭,需刑部再审,方可定罪!”

萧桓看着两人的模样,又看了看证据,心里已有了几分判断,却仍犹豫——礼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皆是正三品大员,若真定罪,恐动摇朝堂;可若不定罪,谢渊的威信受损,主和之声更盛,国本难固。他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眼底满是挣扎:“此事……容朕再议,明日早朝再定。”

谢渊看着萧桓的模样,心里一阵发凉——他知道,帝的犹豫,是主和派的机会,若今日不能定案,明日他们定会编造更多谎言,甚至勾结内奸,做出更危害国家的事。他躬身道:“陛下,国难当头,不可再拖!内奸不除,和议不止,大吴危在旦夕!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证据属实,若有虚言,甘受凌迟之刑!”

退朝后,萧桓独自留在太庙,跪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手里捧着神武帝的遗剑,剑身“诛佞安邦”四字在烛火下闪着冷光。他想起谢渊的话,想起西直门、德胜门的惨状,想起百姓们“守京师”的呼喊,心里满是愧疚与挣扎——他不是不想斩佞臣,只是怕杀官太多,朝堂动荡,反而给瓦剌可乘之机。

“陛下,谢太保在殿外求见,说有要事禀报。”内侍的通报声传来。萧桓点头:“让他进来。”谢渊走进太庙,身上还穿着朝服,左臂的箭伤未愈,走路仍有些踉跄。他跪在萧桓面前,声音沙哑:“陛下,臣刚接到秦指挥使的密报,礼部左侍郎已派人去瓦剌营帐,说‘陛下犹豫,三日内必许和议’,还约定‘若瓦剌再攻皇城,某愿为内应,开安定门迎敌’!”

萧桓猛地站起身,手里的遗剑“哐当”掉在地上,他不敢置信地看着谢渊:“他……他竟真的通敌?还想做内应?”谢渊将秦飞送来的密信递上:“陛下,这是玄夜卫截获的密信,上面有礼部左侍郎的私印,绝非伪造。若今日不除他,三日后安定门必破,皇城必陷!”

萧桓接过密信,展开一看,上面的字迹与礼部左侍郎的奏折笔迹一致,“开安定门迎敌”六个字刺得他眼睛生疼。他想起神武帝开国的艰难,想起元兴帝北伐的英勇,想起永熙帝守成的勤勉,再想起自己的犹豫,心里满是愤怒与自责:“朕糊涂!朕竟差点被这奸贼蒙蔽,断送祖宗基业!”

他捡起遗剑,走到谢渊面前,双手将剑递给谢渊,眼神坚定:“太保,这把神武帝的遗剑,朕今日赐你!授你‘便宜行事’之权,凡倡议和、通敌者,无论官职高低,皆可先斩后奏,无需请旨!朕要你斩佞臣、安朝堂、固防务,保大吴江山,护京师百姓!”

谢渊接过遗剑,剑身沉重,带着冰冷的寒意,却让他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跪在地上,声音哽咽:“臣谢陛下恩典!臣定不负陛下所托,不负列祖列宗,不负天下百姓!若不能斩佞安疆,臣愿以死谢罪!”

萧桓扶起谢渊,拍了拍他的肩膀:“太保,朕信你!明日早朝,你便持此剑,当众处置主和通敌之辈,让百官看看,朕的决心,大吴的决心!”他又传旨:“召李东阳首辅、周显指挥使、岳谦都督即刻来太庙,为赐剑作见证,立‘赐剑诏’,昭告天下!”

很快,周显、岳谦赶到太庙。李东阳看着谢渊手中的遗剑,心里满是欣慰:“陛下英明!赐剑于太保,乃社稷之福!”周显躬身道:“臣愿率玄夜卫,协助太保斩佞除奸,绝不让内奸漏网!”岳谦也道:“臣愿率京营卒,加固安定门防务,防止内奸作乱!”

萧桓点头,命李东阳起草“赐剑诏”,诏书中载明:“太保谢渊,忠勇可嘉,朕特赐神武帝遗剑(尚方剑),授便宜行事之权:主军政、督防务、诛议和、捕内奸,凡阻挠者、通敌者、倡和者,无论官职,先斩后奏,百官不得违。德佑七年冬,诏于太庙,列祖为鉴。”

诏书写成后,萧桓亲自加盖“德佑御印”“太庙鉴玺”,藏于御史台档案库;又命人将诏书抄录数份,张贴于皇城各门,昭告军民。百姓们看到诏书,纷纷欢呼:“陛下英明!谢太保有尚方剑,定能斩奸贼、退胡贼!”有的甚至自发地焚香祈福,希望谢渊早日清除内奸,还京师太平。

谢渊手持尚方剑,站在太庙的台阶上,看着欢呼的百姓,心里满是坚定。他知道,这把剑不仅是皇权的象征,更是责任的寄托——他要以这把剑,斩尽内奸,重整朝堂,加固防务,为死去的忠魂报仇,为大吴的未来铺路。

次日早朝,太庙前的广场上,气氛与昨日截然不同。谢渊手持尚方剑,站在百官前列,剑身“诛佞安邦”四字在晨光中闪着冷光,让主和派官员们不寒而栗。萧桓坐在龙椅上,眼神威严,扫视着百官:“昨日谢太保呈证,礼部左侍郎、户部郎中通敌主和,欲开安定门迎敌,罪证确凿。今日,朕已赐谢太保尚方剑,授便宜行事之权,凡通敌倡和者,由太保处置,百官不得干涉!”

礼部左侍郎和户部郎中吓得腿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求饶:“陛下饶命!臣错了!臣再也不敢了!”刑部左侍郎也想求情,却被谢渊的眼神制止——那眼神冰冷如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让他不敢再开口。

谢渊走到两人面前,声音冰冷:“你们通敌主和,私扣粮饷,欲献城门,害我士卒,辱我国家,罪该万死!今日,某便以尚方剑,斩你们于太庙之前,告慰列祖列宗,告慰死难的忠魂!”

他举起尚方剑,寒光一闪,礼部左侍郎的人头落地,鲜血喷溅在广场的青石板上;又一剑斩下户部郎中的头颅,两颗头颅滚落在地,眼睛仍圆睁着,满是恐惧。百官们见状,纷纷低下头,有的甚至吓得发抖——谁也没想到,谢渊竟真的敢在太庙前斩正三品官员!

谢渊收剑,对百官道:“今日斩此二人,为的是警示众卿——凡再敢倡和、通敌者,无论官职高低,皆是此下场!某劝诸位,同心协力,共守京师,若有二心,尚方剑不饶!”

百官们齐声应道:“臣等遵旨!愿随太保,共守京师!”主和之声瞬间销声匿迹,有的官员甚至主动站出来,揭发身边的旧党余孽,希望能将功补过。

斩了两人后,谢渊又命秦飞率玄夜卫,抓捕与二人关联的旧党余孽——共抓获礼部、户部、刑部官员十五人,皆押入诏狱,由刘景(正三品,刑部侍郎)主审,凡涉通敌、贪腐者,一律从严论处。周显则率玄夜卫,加强皇城各门的防务,严查出入人员,防止内奸漏网。

与此同时,岳谦(从二品,都督同知)与李默(从三品,宣府卫副总兵)一起,加固安定门防务——在城门内设置三道路障,埋上尖木;调派京营卒五千,日夜巡逻;又组织百姓成立“乡勇队”,协助京营卒守城门。百姓们纷纷响应,有的捐出家里的铁器打造兵器,有的捐出粮食支援军饷,有的甚至带着孩子来帮忙搬石头、挖壕沟,皇城内外,一片同心协力的景象。

陈忠(正三品,户部侍郎)则清查户部旧吏,发现仍有三名郎中私扣粮饷,他按谢渊的命令,将三人革职下狱,追回粮饷五千石,充作边军粮饷;又从内帑拨银十万两,用于修缮城防和制造军器。工部尚书张毅(正二品)也加强了军器制造的管理,凡铸工粗劣者,匠人、督工官一并论罪,确保军器质量。

瓦剌太师也先得知礼部左侍郎、户部郎中被斩,谢渊获尚方剑授权,大吴军民同心、防务加固,知道再攻皇城无望,只能暂时按兵不动,甚至撤走了部分骑兵,只留万余人屯驻德胜门,与大吴对峙。他看着皇城方向的“守京师”木牌,沉默了良久,对副将巴图说:“大吴有谢渊这样的忠臣,有这样的君王和百姓,看来,短期内是攻不下京师了。”

谢渊站在皇城的城楼上,手持尚方剑,望着远处的瓦剌营帐,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赐剑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要以这把剑,清除所有内奸,重整军政吏治,夺回西直门、德胜门,为大吴开拓一个太平的未来。身后,百姓们的欢呼声、士卒们的操练声、工匠们的打铁声混在一起,汇成一首激昂的乐章,在皇城上空回荡,久久不散。

片尾

帝赐尚方剑后一月,谢渊彻底清剿主和通敌党羽,共抓获官员三十余人、旧党余孽五十余人,皆按律论处,有的被斩,有的被流放,有的被革职为民——朝廷内部的奸邪势力,终被清除殆尽,朝政渐趋清明。

萧桓下旨,追赠西直门、德胜门死难的士卒与百姓,厚待其家属,将死难者的名字刻在“忠勇碑”上,立于太庙旁,由礼部春秋祭祀。谢渊亲自为“忠勇碑”撰写碑文,上面写着“忠勇之士,以血护邦;义民之节,以死守土。虽微躯赴难,却可昭日月,励后人”。

皇城的防务经谢渊、岳谦加固,增设箭楼十座、火炮三十门、壕沟五道,成为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京营卒经整编,增至三万余人,士气高昂,操练不懈;边军也得到粮饷补充,战力渐复,开始主动袭扰瓦剌的粮道,让瓦剌疲于应对。

百姓们的生活渐渐恢复正常,市集重新开放,商铺陆续营业,孩子们又能在街巷里玩耍。每当谢渊经过市集,百姓们都会主动上前问好,有的送水,有的送干粮,有的甚至跪地磕头,感谢他斩奸贼、保平安。谢渊总是扶起百姓,笑着说:“这是某的本分,也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

卷尾

《大吴史?帝纪?德佑帝传》载:“德佑十五年,主和通敌者乱朝,帝赐谢渊尚方剑,授便宜行事之权,渊斩礼部左侍郎、户部郎中于太庙前,清剿余党,朝纲始振。史臣曰:‘桓之赐剑,非仅信渊,实乃知“佞不除则国不宁,和不拒则国必亡”。赐剑之举,定朝野之心,固军民之志,为大吴复城退敌奠定根基,乃德佑朝关键之策。’”

《大吴史?列传第三十二?谢渊传》载:“渊获尚方剑,斩佞臣、清旧党、固防务,帝倚之如柱石。时人赞曰:‘谢公持剑,如神武帝再临,佞臣丧胆,胡贼却步。无渊之忠勇,无剑之授权,恐大吴已亡于和议。’渊后率师复德胜门、西直门,皆以尚方剑督战,士卒用命,终破胡贼,复我疆土。”

《玄夜卫档?尚方剑授受录》补:“谢渊持尚方剑期间,凡处置官员,皆先呈证据于御史台,再行斩决,虽有‘便宜行事’之权,却未尝滥用。帝闻之,叹曰:‘渊之忠,不仅在斩佞,更在慎权——此乃真忠臣也。’后渊复城后,将尚方剑归还太庙,奏曰:‘剑乃镇国之器,非国难不授,今京师安,臣不敢私持。’帝许之,命将剑藏于太庙,题‘慎权忠鉴’,令后世子孙观之,勿忘‘授权易,慎权难’。”

《大吴史?刑法志》载:“德佑十五年尚方剑之赐,后成为大吴‘国难授权’之制——凡遇外敌入侵、内奸作乱,帝可赐尚方剑于忠勇之臣,授便宜行事之权,然需‘先呈证据、后行处置’,且‘事毕归剑太庙’,以防擅权。此制历永熙、泰昌诸帝,未废,成为大吴应对危局的重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