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民呼万岁街前沸,帝祭忠魂祠里香(1 / 2)

卷首语

《大吴史?世宗纪》载:\"德佑十四年十一月初一,瓦剌三扰宣府卫、两袭大同粮道,边报日至者七,神京戒严。帝萧桓夜不能寐,漏下三鼓召内阁入西苑暖阁密议,议题唯'迁南都以避锋'一事。时内阁首辅徐文渊、次辅李东阳、兵部尚书谢渊、户部尚书王直、玄夜卫指挥使周显咸在,议至天曙,未得定论。\"

《玄夜卫档?密议录》补:\"文渊素与江南盐商交厚,德佑十四年秋,其弟徐文彬在南都购宅三所,又私囤漕粮两万石于秦淮河畔私仓,此节玄夜卫早察,未及奏报。密议前一日,文渊曾遣人致信南都巡抚,言'帝意渐动,迁策可期',信中'需备舟楫百艘,以待圣驾'之语,为玄夜卫截获,存于诏狱署东库《徐文渊案初勘卷》。又查暖阁地砖缝,留有文渊所遗'江南漕粮可支三月'字条,笔迹与户部'漕粮损耗'账册批注一致,盖文渊欲以虚粮数惑帝。\"

《大吴会典?内阁职掌》注:\"国朝(大吴)内阁自元兴帝定官制,掌'票拟章奏、议国家大政',凡军国重事,帝召内阁密议,需有六科给事中监察,然此次密议,文渊以'事急恐泄'奏请罢监察,帝许之——实文渊欲避六科耳目,暗促迁议。\"

紫宸漏下议迁惶,边报频传帝意茫。

首辅私囤江南粟,将军力护塞垣霜。

暖阁烛影摇权斗,地砖痕藏诡谲章。

莫待舟楫离北阙,始知忠骨冷边荒。

紫宸夜议定守疆,漕运粮充塞垣强。

奸相伏诛朝纲肃,将军浴血卫边荒。

民呼万岁街前沸,帝祭忠魂祠里香。

莫谓北阙无险守,人心便是最坚防。

德佑十四年十一月初一的夜,西苑暖阁的烛火被风卷得忽明忽暗。萧桓坐在紫檀木御案后,指尖捏着的边报已被汗浸得发皱——宣府卫百户张谦的急报上,\"瓦剌骑至城下,箭如雨下\"的字迹被血渍晕开,字里行间的绝望像针,扎得他眼眶发酸;大同卫指挥使王三的奏疏更急,\"粮道被袭,运粮卒死伤者半,现存粮仅支十日\",末尾的\"臣愿死守,乞陛下速定\"八字,笔锋重得几乎戳破纸页。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御案上还摆着岳峰的血书——那是上月谢渊从大同卫城楼残骸中寻得的,血字\"死守京师\"已发黑,却仍能看出落笔时的决绝。萧桓想起上月祭拜岳峰祠时,王三捧着的\"吴\"字砖,砖缝里嵌着的孩童头发,突然觉得胸口发闷:若真迁南京,那些在独石口、宣府卫死难的百姓,那些像岳峰一样埋骨边关的将士,他们的忠魂该往何处归?

\"陛下,内阁诸臣已在殿外候旨。\"内侍李忠的声音轻得像羽毛,却惊得萧桓手一抖,边报滑落在地。他弯腰去捡,指尖触到地砖上的一道裂痕——那是永熙帝在位时,御驾亲征瓦剌前,在暖阁议事时不慎踢裂的,当时永熙帝说\"朕在,京师在\",如今这句话,还在殿梁上绕着。

徐文渊第一个走进暖阁,藏青色的袍子扫过门槛时,他刻意放慢了脚步,目光飞快扫过御案上的边报——看见\"大同粮仅支十日\"的字样,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弯。他躬身行礼时,腰间的玉带\"叮\"地撞在案角,露出袖中半张折叠的纸,萧桓瞥见上面\"南都\"二字,却没作声。

\"陛下夜召臣等,必是为边事忧心。\"徐文渊直起身,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臣昨夜细查户部粮册,九边现存粮不足一月,神京三大营虽经增补,仍缺兵卒三千,且多为新募之兵,未经战阵。瓦剌势盛,若硬守,恐...恐宗庙有危。\"

谢渊跟着进来,甲胄上还沾着居庸关的雪,甲叶碰撞声打断了徐文渊的话:\"徐首辅此言差矣!大同卫虽粮紧,然宣府卫尚有存粮五千石,可从陆路调运;边军新募之兵,多为独石口、阳和口死难百姓的子弟,他们愿为父兄报仇,战力不输老兵!\"他走到御案前,将一份《九边联防策》递上,\"臣已与周指挥使商议,玄夜卫可率两千锐卒护运宣府粮,三日可至大同;臣再率五千边军回援神京,守御必无大碍。\"

徐文渊立刻接过话:\"谢尚书太过乐观!瓦剌三万铁骑,玄夜卫两千人护粮,无异于以卵击石;边军回援,宣府、大同空虚,瓦剌若趁机袭后,九边尽失,神京更危!\"他转向萧桓,语气急切,\"陛下,元兴帝当年迁都北京,是因'天子守国门',然今时不同往日,瓦剌势大,暂迁南京,凭长江之险,待召集江南兵马,再图恢复,方为万全之策!\"

萧桓的目光落在徐文渊身上,突然想起前日周显递的密报——徐文彬在南都购宅、私囤漕粮的事,像根刺扎在心里。他没点破,只问:\"徐首辅说'江南兵马可召集',需时几何?漕粮可支多久?\"

徐文渊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那份折叠的纸,展开是《南都迁避详策》:\"陛下,南都有永熙朝遗留三营旧部,约一万五千人,旬日可集;江南漕粮,臣已命户部核查,现存十万石,可支半年——臣弟文彬在南都,可先为陛下备下舟楫,圣驾一动,两日内可抵南都。\"

\"十万石?\"户部尚书王直突然插话,声音带着疑惑,\"臣掌户部,江南漕粮今年因'水损',实存仅六万石,且多在苏州、杭州仓,调至南都需半月,徐首辅何来'十万石'之说?\"

徐文渊的脸瞬间僵了,随即笑道:\"王尚书许是漏算了松江府的囤粮——臣上月曾命松江知府暂存两万石,以备不时之需,加上沿途州县预留的两万石,共十万石,没错。\"王直还要再问,徐文渊却抢先道:\"此事紧急,王尚书可事后核查,当下要紧的是定迁与守的国策,若再迟疑,瓦剌至城下,悔之晚矣!\"

谢渊立刻反驳:\"徐首辅连漕粮数额都算不清,怎敢定迁国策?松江府粮册,玄夜卫早有备案,今年仅存八千石,何来两万石?你说的'沿途预留',怕是什么'私仓'吧?\"他的目光扫过徐文渊的袖袋,\"前日玄夜卫在秦淮河畔查获私仓,囤粮两万石,粮袋印'户部南漕'火漆,仓主正是徐首辅的弟婿张友仁——徐首辅,这'十万石',是不是把私仓的粮也算进去了?\"

徐文渊的额头渗出汗,却强撑着道:\"谢尚书休要血口喷人!张友仁乃商贾,私囤粮与我何干?玄夜卫查案,怎可凭'粮袋火漆'就构陷大臣?\"他转向萧桓,跪地叩首,\"陛下!臣忠心耿耿,若有私藏漕粮之事,甘受凌迟!谢尚书此举,是因反对迁议,故意栽赃,欲阻陛下万全之策!\"

周显从殿外进来,玄夜卫的黑袍上沾着夜露,他手里捧着一卷账册,放在御案上:\"陛下,此乃松江府粮册副本,德佑十四年十月,松江知府确实向张友仁'借粮'一万两千石,言'徐首辅令,暂存私仓';又查徐文彬南都宅第,后院暗窖藏粮八千石,粮袋火漆与秦淮河私仓一致。此两笔粮,皆为户部'水损'漕粮,实则被徐首辅挪用,为迁南预留。\"

徐文渊看着账册上的\"徐文渊令\"字样,身子猛地一颤,却仍辩解:\"此乃松江知府与张友仁勾结,伪造我的令!陛下,臣...臣对天发誓,绝无此事!\"

萧桓没看账册,只盯着徐文渊的眼睛:\"徐首辅,朕问你,前日你遣人致信南都巡抚,言'帝意渐动,迁策可期',让他备舟楫百艘,可有此事?\"

这句话像炸雷,徐文渊瞬间瘫坐在地,蟒袍的下摆扫过地砖,露出靴底沾的秦淮河泥——那是前日去私仓查验时沾的,此刻在烛火下格外显眼。\"陛下...臣...臣是怕...怕瓦剌破城,陛下无退路,才...才私下准备...\"他的声音抖得像风中的叶,再也没了之前的从容。

李东阳一直沉默地站在角落,此刻见徐文渊失势,才上前一步:\"陛下,臣有一言。迁南京,虽可凭长江之险,然宗庙社稷在神京,若迁,恐失民心——独石口、宣府卫百姓,已遭瓦剌屠戮,若陛下再弃神京,天下人必谓陛下'弃民自保';守神京,虽有风险,然谢尚书的联防策可行,玄夜卫护粮、边军回援,再调山东、河南兵马,一月内可聚兵三万,足以拒瓦剌。\"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徐文渊:\"然徐首辅私囤漕粮、暗备舟楫,虽有私心,却也道出'神京守御不足'的实情。臣以为,可分两步:其一,命玄夜卫彻查徐首辅私粮案,厘清漕粮数额,若确有挪用,严惩不贷;其二,谢尚书即刻赴居庸关部署防务,王尚书速调山东、河南漕粮,周指挥使率玄夜卫护运宣府粮至大同,待粮足兵齐,再议守与迁——此刻仓促定策,恐生祸端。\"

王直立刻附和:\"李次辅所言极是!山东漕粮现存三万石,河南两万石,臣可命两地巡抚走陆路,十日可至神京;大同粮道打通后,九边粮荒可解,守御无虞。\"

萧桓的手指敲击着御案,心里翻江倒海:李东阳的提议,既顾及了守的必要,也没完全否定迁的可能,可他知道,一旦开始调粮调兵,迁议就会搁置——而他内心深处,也不愿做\"弃民自保\"的君主。但瓦剌的威胁就在眼前,若调粮不顺、防务有失,神京真的会破,到那时,连迁的机会都没有。

\"谢尚书,\"萧桓突然开口,\"你说玄夜卫两千人可护粮至大同,若遇瓦剌袭扰,如何应对?\"

谢渊躬身道:\"陛下,玄夜卫锐卒皆经狼山之战考验,善用连弩,又熟悉九边地形,可昼伏夜行,避开瓦剌主力;臣再遣大同卫王三率一千边军接应,必保粮道畅通。至于神京防务,臣已命副将李默率三千边军回援,三日内可至,与神京三大营合兵,足可守御。\"

周显补充:\"臣已命玄夜卫百户李焕率人勘察粮道,标记瓦剌常设哨点,护粮时可绕开;若遇小股袭扰,连弩可破;若遇大股,臣会亲率玄夜卫驰援——臣愿以性命担保,粮必至大同。\"

徐文渊见萧桓的注意力转向防务,突然爬起来,抓住最后一丝希望:\"陛下!瓦剌不止三万骑!臣昨日得密报,瓦剌已联络李谟余党,欲里应外合破神京!李谟旧部多在神京各司署,若守京,必遭内外夹击;迁南京,可避此祸!\"

谢渊立刻斥道:\"徐首辅又是'密报'!玄夜卫彻查李谟余党月余,已逮捕六十余人,神京各司署早经清查,何来'里应外合'?你这密报,怕是瓦剌故意放出来的,诱陛下迁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