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疑云与人事变动(二)(1 / 2)

或许等我们从德清回来,关于参数泄露的调查就会有新的进展,高长林的去留也会有明确的说法。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次事件都给整个团队上了一课:在研发这条路上,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更要守住保密的底线,否则再优秀的成果,也可能因为一次疏忽,变成别人的“嫁衣”。

而我和李硕士,也会在这次出差中,用行动践行这份责任,确保每一份数据、每一个参数,都只在该出现的地方发挥作用。

实验室的灯光已经连续亮了七十二小时,李硕士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紧盯着电脑屏幕上跳动的最后一组数据,指尖因为过度紧张而微微发颤。

这组关于新型纳米材料导热性能的核心参数,耗费了他整整三年的心血——从最初的理论建模被导师三次驳回,到反复调整实验方案导致右手虎口磨出厚厚的茧子,再到上个月为了守住实验室的样本,连母亲的六十岁生日都只能通过视频匆匆说上几句。

此刻,屏幕上终于弹出“数据拟合度98.7%”的提示框,他猛地向后靠在椅背上,长长舒了一口气,眼角不自觉地泛起湿意。

这不仅是他博士生涯的关键成果,更是能推动新能源领域散热技术突破的重要发现,他甚至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出论文投稿时的场景。

然而,这份喜悦还没持续超过半小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办公室小尹抱着一叠文献匆匆走进来,语气里带着几分兴奋:“李哥,你看王春师傅刚发在预印本平台上的论文了吗?

他居然也做了纳米材料导热方向,结果跟咱们的好像啊!”李硕士心里“咯噔”一下,一种莫名的不安瞬间攫住了他。

王春比他早入学一年,主攻的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怎么会突然涉足自己钻研多年的领域?

他强压下疑虑,接过小尹递来的平板电脑,手指滑动屏幕的速度越来越快,直到目光落在论文附录的实验参数表上——那一刻,他感觉血液仿佛瞬间凝固了。

表格里的每一项参数,从基材的纯度(99.992%)、反应温度(68.5℃),到催化剂的浓度(0.03ol/L),甚至是后期数据修正时采用的算法模型,都和他笔记本里记录的内容一模一样,连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值都分毫不差。

李硕士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发抖,他下意识地摸向抽屉里的实验记录本,那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他每次调整参数的思路和过程,有些关键数据他甚至只在实验室的内部服务器上备份过,从未对外公开。

“怎么会这么巧……”他喃喃自语,声音干涩得像是砂纸摩擦。

王春的论文投稿时间显示是今天早上八点,而他自己完成最终数据拟合是在今天凌晨三点,前后不过五个小时。

这五个小时里,王春不仅要完成实验数据的整理,还要撰写完整的论文,甚至还要通过预印本平台的审核,这根本不符合正常的科研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