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了心里一暖,这样的服务实在太贴心了,不用自己费心规划路线,也不用担心错过沿途美景。
我跟着其他游客一起上了公交车,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车子缓缓启动,透过车窗,能看到远处的湿地、芦苇荡渐渐展开,偶尔有几只水鸟从车旁掠过,引得车上的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我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不断变换的风景,心中满是期待——这场黄河入海口之旅,从抵达的这一刻起,就充满了让人惊喜的小细节。
景区接驳车缓缓停在第一站——百亩芦苇荡的入口处,我跟着人群下了车,满心期待地朝着芦苇荡走去。
可刚走进景区,他就忍不住皱了皱眉,嘴里喃喃自语:“怎么不好看呢?”眼前的芦苇还没长到一人高,细细的茎秆顶着嫩绿色的叶片,稀疏地分布在湿地里,既没有想象中“风吹芦苇荡,絮飞如白雪”的壮阔,也没有那种层层叠叠的浓密感,与心里勾勒的美景相去甚远。
就在我有些失落时,身旁的导游笑着走了过来,看出了他的疑惑,耐心解释道:“您别着急,现在还不是芦苇荡最美的时候呢!
得等到秋天,天气转凉,芦苇能长到两米多高,到时候整个芦苇荡会变成一片金黄色,芦花也会慢慢绽放,风一吹,白色的芦花漫天飞舞,那才叫壮观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拍了拍脑袋笑道:“噢,原来如此,看来是我来早了!”
虽然没能看到最美的芦苇荡,但想到秋天这里的盛景,他心里也多了一份期待,默默记下这个时节,想着等秋天一定要再来看看。
离开芦苇荡,接驳车很快就到了第二站——鸟岛。
刚下车,我就看到一条木质栈道蜿蜒通向远处的观鸟亭,栈道两旁是清澈的浅滩,偶尔能看到几只小鱼在水中游动。
我沿着栈道慢慢往前走,脚步放得很轻,生怕惊扰了周围的生灵。
走着走着,不时有不知名的小鸟从头顶掠过,它们或披着五彩斑斓的羽毛,或身着朴素的灰褐色外衣,叽叽喳喳地叫着,像是在热情地欢迎他的到来。
有的小鸟还会在栈道旁的树枝上停留片刻,歪着脑袋打量着这位远道而来的游客,模样十分可爱。
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观鸟亭,我登上亭子,放眼望去,远处一座绿意盎然的小岛映入眼帘,那就是鸟岛的核心区域。
岛上植被茂密,还立着两座洁白的仙鹤雕塑,雕塑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展翅飞翔。
此时,无数只鸟儿在鸟岛上空盘旋,有的从岛里飞出来,朝着湿地深处飞去;
有的则拖着疲惫的翅膀,缓缓降落在岛上休息,整个鸟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突然,一只体型较大的鸟从岛里悠闲地扇着翅膀飞了出来,它的羽毛黑白相间,翅膀展开时显得格外宽大,飞行的姿态优雅又从容。
“噢!”它的出现瞬间引来了观鸟亭里游客们的一片欢呼声,大家纷纷举起手机、相机,想要记录下这难得的画面。
我也激动地赶紧掏出手机,手指慌忙地解锁、打开相机,可还没等他对准镜头,那只鸟就已经扇着翅膀飞向了远方,消失在天际线中。
我看着空荡荡的屏幕,无奈地叹了口气,心里满是遗憾:“唉,动作还是太慢了,这么美的瞬间没能拍下来,太可惜了!”
一旁的导游安慰道:“能亲眼看到就已经很幸运啦,这种野生鸟类可不会一直等着我们拍照呢!”
带着些许遗憾,我来到了第三站——黄河古道。
刚踏上通往古道的木栈道,他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
清澈的河水里,无数条小鱼在欢快地游动,它们一群群地聚在一起,时而朝着水面游去,时而又潜入水底,像是在玩一场热闹的游戏,水面上不时泛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
水中还生长着一簇簇茂密的天然柳林,柳树的枝干从水里探出来,嫩绿的枝条垂落在水面上,随着水流轻轻摇曳。
我沿着水上的木栈道向里走,周围的柳树越来越密,枝叶交织在一起,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水面上、栈道上,仿佛让人畅游在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中,静谧又美好。
走到古道深处的了望亭,我拾级而上,站在亭顶远眺,黄河古道的全景尽收眼底。
只见黄河古道像一条黄色的绸缎,在广袤的土地上蜿蜒曲折地伸向远方,河水裹挟着泥沙,呈现出独特的黄褐色,与周围的绿色植被形成鲜明的对比。
远处的河面上,还漂浮着三三两两的小木船,船夫们撑着船桨,慢悠悠地在河面上行驶,留下一道道浅浅的水痕。
看着眼前壮阔的景象,我不由得想起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刻,他终于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中描绘的那种雄浑与豪迈,心中的豪情壮志也油然而生。
最后一站,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码头。
刚靠近码头,他就看到一座独特的浮桥横跨在黄河之上,仔细一看,这座浮桥竟然是用23条铁船连接而成的,铁船之间用坚固的铁链固定,上面铺着厚实的钢板,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钢铁巨龙横卧在河面上。
我跟着其他游客一起走上浮桥,刚一迈步,脚下就传来“碰、碰”的声响,铁船随着水流轻轻晃动,走在上面别有一番趣味。
我扶着浮桥两侧的护栏,小心翼翼地往前走,感受着黄河水在脚下流淌的力量,心中既紧张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