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胶州历史(三)(1 / 2)

胶州的美,不仅在山河与历史,更在代代相传的文化里。

胶州秧歌,又称“扭断腰”“三道弯”,1764年,包烟屯村赵姓、马姓两家逃荒关东,途中以边舞边唱的形式乞讨卖唱,这便是秧歌的雏形。

1864年,楼子埠村刘彩创立第一个秧歌班,从此,胶州秧歌在街头巷尾生根发芽,鼓点一响,扇帕翻飞,扭出的是胶州人的热情与乐观,1954年赴京演出、1959年拍成纪录片,让这份文化瑰宝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胶州剪纸,是指尖上的艺术。民间艺人高友三、臧苏,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将胶州人的生活智慧与美好向往,融入每一个图案里。

小时候,奶奶曾用剪纸装点窗户,红彤彤的窗花映着灯光,成了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还有那些藏在地名里的故事:城子村东的“介亭”(望海亭),曾是胶州八景之一“介亭春树”,如今虽已荒废,却仍能想象当年春日里的生机;

码头村,明清时是北方重要港口,在营房镇与河套镇交界处,曾见证过商船云集的繁华;

东营村,明代便是海上通道的重要堡垒,烟墩、烟炮守护着家园,村北明水滩曾是石河场煎盐之地,嬴政十三年(公元前234年)的烟香,仿佛仍在空气中弥漫;

铺集,公元269年黔陬县城迁至此地,胶河边的元代古刹黔陬,倒映着“胶河澄月”的月色,成了胶州八景的经典;

柏兰村,500年历史的柏兰小香油香飘千里,村北的柏兰将军墓,相传是韩信追齐王田横时留下的遗迹,藏着千年的传说;

娄敬庵村,西汉建信侯娄敬死后葬于此,娄敬墓的存在,让这片土地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西黄姑庵村,西周墓葬遗址虽曾被盗,却仍能感受到远古的气息;

里岔村1公里处的牧马城遗址,呈方形的城墙,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在医学领域,堵仲陶的《堵氏家藏女科》《女科经论》,是胶州人对医学的贡献,为妇科诊疗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在体育领域,明清武举人、民国武林高手,还有王建国制作的舰船模型6次获国际和国家比赛奖项,展现了胶州人在体育与科技领域的才华;

在戏曲领域,1920年胶县始建茂腔戏班,茂腔的婉转唱腔,成了胶州人闲暇时的精神慰藉。

胶州的姓氏文化,也藏着岁月的痕迹。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有从云南、山西等地的移民迁居胶州,带来了不同的姓氏。

1985年,胶州有463个姓氏,其中复姓3个(东野、颛孙、澹台),万人以上姓氏13个(王、刘、张、李、赵、孙、高、宋、周、姜、杨、陈、韩),五千人以上姓氏12个(于、马、郭、徐、冷、崔、朱、杜、薛、吴、魏、郑),不同的姓氏在胶州扎根,融合成了多元的文化。

1988年5月1日,胶州市政府对23条路更名,11条东西向、12条南北向的道路,总长225.2公里,串联起城市的脉络;

人口规模也在不断变化,1919年每平方公里195人,1949年358人,1987年546人,1995年市区人口16万,每年增加6000人,日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