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现在!反击!”李振山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手中令旗狠狠挥下!
蓄势已久的守军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滚木礌石如同山洪般倾泻而下,幸存的弓箭手也奋力还击。正面鸣军进退失据,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阵型大乱,溃败而去!
鹰嘴崖防线,守住了!
战场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李振山长长舒了一口气,看向身旁依旧平静,只是额角带着细微汗珠的严瑾,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畅快大笑:“好!好一个严瑾!此战,你当居首功!”
消息传回,全军震动。谁也没想到,将军身边那个沉默寡言的年轻文书,竟有如此胆略和智谋,一策定乾坤!
严瑾的名字,第一次不再仅仅与“文书”联系在一起。他依旧穿着那身文吏青衫,但在许多将士眼中,这青衫之上,仿佛已染上了一层无形的、名为“功勋”的墨甲。
鹰嘴崖一役,严瑾之名不胫而走。
起初,只是李振山麾下的士卒们私下议论,说将军身边来了个了不得的“小先生”,眼睛毒得很,脑子转得比箭还快,随便指条路就能让明狗吃个大亏。
渐渐地,这名声传到了其他将领耳中。
有人不屑,认为严瑾不过是运气好,撞上了一回;
有人好奇,想看看这文弱书生是否真有本事;
也有人嗤之以鼻,觉得李振山是病急乱投医,竟让一个纸上谈兵的书生参与军务。
然而,随后的一系列战事,让所有的质疑声都化为了惊叹与信服。
明军不甘失败,他们变换策略,时而分兵骚扰,时而集中优势兵力强攻一点。
清军兵力本就处于劣势,防线处处漏洞,疲于奔命。
而严瑾,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精密器械,又像是一个高踞云端的冷漠画师,以整个战场为画卷,冷静地观察、分析、推演。
他没有亲临过无数战阵,但他拥有着仙人神魂带来的恐怖洞察力与计算能力。
他能从敌军旗帜微小的变化判断其兵力调动,能从炊烟的数量和分布推断敌军粮草虚实,能从地形的一处微小起伏找到可供奇兵通行的路径。
甚至能通过观察敌方士卒的疲惫程度和士气状态,预判其发动攻击的大致时间。
他提供给李振山的,往往不是多么奇诡的计谋,而是基于海量信息分析后,最精准的“时机”与“点位”。
一次,鸣军佯装主力强攻东门,暗地里却抽调精锐准备夜袭防御相对薄弱的西门。
严瑾只是注意到东门敌军攻势虽猛,但冲锋的士卒眼神缺乏那种决死的疯狂,且后方尘土扬起的规律有异,便断定此为佯攻。
他建议李振山将计就计,在东门故作慌乱,暗地里却在西门布下重重埋伏,将来袭的鸣军精锐打得丢盔弃甲。
又一次,清军一支运粮队被围在一处山谷,援军数次冲击都被击退。
严瑾仔细观察山谷地形和敌军部署后,指出敌军围困虽严,但依托的是一处水源。
他建议派小股部队绕到上游,挖掘渠道,短暂断流。不过半日,缺水的围困之敌便军心浮动,被里应外合,一举击溃。
还有一次,两军对峙于一条冰河两岸。
严瑾通过连续几日夜观天象。虽不动用仙力,但基础的气象知识远超凡人,准确预测到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将至。
他建议李振山主动后撤二十里,放弃看似坚固的河岸阵地。
明军主帅以为清军怯战,大喜过望,挥军渡河追击。
结果暴风雪如期而至,渡河的明军前锋在风雪中迷失方向,冻死冻伤者无数,后续部队也被风雪所阻,清军则趁机反击,大获全胜。
这一系列堪称教科书般的以弱胜强、以智取胜的战例,彻底奠定了严瑾在军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