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小虎,你敢背着我吃独食。”
小龙想着自己天天吃素斋,小虎却还有鸡腿吃,搂住他的脖子就是来了一拳。
心思玲珑的小兰看着越脸色越来越难看的三藏方丈说道:“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事儿?
三藏方丈,能告诉我们吗?”
“在那个乱世里面,人和妖魔只有一层之隔,甚至他们都是一样的。”
还在打闹的小龙听到这话,脑海中一个念头闪过,浑身打了个激灵说道:“不行,小兰,小虎我们要去追回小宝。”
要是像他猜测的那样,那这回事情可就大条了。
小虎也是点头说道:“对,我们要去追回小宝。”
他平日里只是比较鲁直,不代表他是笨蛋。
三藏方丈话都说的这么清楚,他要是还听不懂,那就枉费了他这些年在少林寺受的磨练了。
“对呀,三藏方丈,我们快去把小宝找回来。”小兰也是急声道。
如今不是什么太平岁月,大家都是从乱世里长大的小孩儿,那些恐怖的传说她当然听过。
一想到前不久还跟他们打打闹闹的人会成为那些恐怖传说,小兰越发急切了。
“可是小宝已经走远了,而且我们不知道小宝到底去了哪儿。”
韦小宝这次回去是要干大事的,自然也是急切赶路。
离了众人的视线之后,直接借着昊天光辉赶路。
哪怕在这个扩大了不知多少倍的世界里面,速度也是堪称迅捷如电,这会儿早没影了。
“澄空,你跟小宝相处最久,你知道他现在往哪儿去了吗?”
“他以前说话左一句,右一句的,我记不太清。
不过话里翻来覆去的说什么异族皇帝亡我之心不死,迟早宰了他们复兴河山。”
面对这个问题,众人一时间陷入沉思。
北宋附近的异族皇帝就两个金、辽,至于蒙古?人家叫大汗。
“是金国。”
看着众人望向自己的目光,小龙肯定道:“小宝每次念词的时候都特别激动,那首词写的就是金国。”
三藏方丈看着期待的三小只眼神,叹息一声道:“去吧,万事小心。”
孩子总归是要长大的,不可能跟着他在山上的寺里过一辈子。
或者说不可能每一样事情到最后都要他来帮忙收尾。
看着兴奋的三小只,三藏方丈赶忙补充道:“不过你们得把东西都准备好才能走,而且还有一些事情,必须要会学了以后才能走。”
哪怕三小只在少林寺受了不少磨练,算不得什么江湖新秀。
但这一趟还不知道会跑多远,会遇到多少事儿。
江湖险恶,不做好准备,不多学一些东西,三人万一折了怎么办?
“对,你们要去追小宝是得做好准备。”
澄空也是一脸正色的说道:“到时候他要是不回来,你们就烤鸡腿给他吃,他就会跟你们回来。”
看着澄空,三藏方丈无奈的说道:“你以后要是再写东西的话,就提前说一声。”
“好的,三藏方丈。”
知道自己好像闯祸了的澄空赶紧点头道。
而被众人商量着的韦小宝则是边赶路边看着手上的几本书,边想着跟澄空的讨论。
只觉得自己回去以后,一定能帮师傅早点复兴河山,让天地清明。
不过,他好像没注意到自己正在倒着看书,而且书里面的内容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杂七杂八的。
————
“多日不见,父亲的身体可安好。”
林黛玉看着林如海关切道。
“安好,安好,自然安好,女儿你没什么事儿吧?”
林如海看着林黛玉关心道。
毕竟京城的大变他已经听说了,所以他也是后悔至极。
本以为是把女儿送出火坑,结果谁料到是扔进了另一个更大的火坑。
“父亲,放心吧,京城大变之时,有霍师傅和玉燕姐姐帮忙,我没事的。”
对于自家父亲的关心,林黛玉赶紧解释道。
毕竟自从她好了以后,林如海生怕她又回到原来的情况。
哪怕明知道她现在身体没什么事儿,以后也会越来越好,碰到事儿了还是会十分热情的关心。
听到林黛玉的话,林如海也回过神来问道:“对了,怎么没看到霍先生和江女侠?”
“自京城之变后,霍先生就提出了请辞。”
听到林文的话,林如海好奇的说道:“这是为何?”
是他们自己的意思?还说白莲教的意思?
虽然他现在已经彻底归入白莲教,也认可白莲教了。
但就是因为认可并彻底加入了,所以他越加了解之下,才发现现在的白莲教到底有多与众不同。
可以说,不按常理出牌都不能形容他现在所在的白莲教。
“先生说他有事要回家乡处理,等把事情办完以后,就回乡祭拜祖先父母,准备与玉燕姐姐成亲。”
林黛玉解释了一下霍山和江玉燕为啥请辞的原因。
“这是好事啊。
人生四大喜,洞房花烛夜这种好事儿,我们可得备上一份大礼恭贺他们新婚之喜。
对了,他们到时候是在家乡举办还是回扬州?”
林如海连连点头说道,说到最后更是问了一句。
毕竟江玉燕和霍山的情况他们也都听说过,两个因为遭灾而走到一起的孤儿。
“先生为玉燕姐姐考虑想回扬州,玉燕姐姐却想要先生回家乡。”
说到这里,林黛玉小小年纪也是不由得一阵羡慕。
毕竟一生一世一双人这种话说起来轻松,想要做到何其之难。
像这样两个人都为了对方考虑,又能体谅彼此的心意,实在是让人想不羡慕都不行。
“霍先生和江女侠感情甚笃,日后必定是一对羡煞旁人的神仙眷侣。”
林如海笑了笑,做出了决定道:“不如这样,我们准备两份礼。
一份送到霍先生的家乡,一份留在扬州。
他们在哪处办喜事,便用哪处的礼。”
林家又不差钱,不过是准备两份礼物罢了,送得起。
“父亲说的是。”
对于这个提议,林黛玉也是十分赞同。
“对了,女儿,你还没说你为什么突然回来呢?”
京城既然没事了,干嘛不待在京城?回扬州干嘛?
要知道现在换了新皇帝,他这个巡盐御史的职位估计没两天就得掉了。
到时候回京述职之下,父女俩团聚在京城安安心心的过日子就是,干嘛又跑回扬州来呢?
“我是想请父亲允许我参与这一次大明重启海运之事。”
说完之后,林黛玉解释道:“数日之前,朝廷已经发布榜文招募大明各路有志有才之士。
不限男女,只要有能力都能参加朝廷重下西洋之举。”
“女儿,林家虽称不上是世代公卿。
但也可称得上是官宦人家,干嘛参与海运这么危险的事儿?”
在扬州待的久了,他当然知道海运有多赚钱。
但他也更明白海运要是出事儿,死的会有多惨。
至于朝廷发布榜文招人之事,他当然也听说过。
白莲的信息网络里面就有不少人在聊这件事儿,不过现在大家最想干的还是先把家乡建设好。
所以对于这事儿除了少数行动派,大家都只是过过嘴炮。
听到林如海的话,林黛玉摇摇头说道:“父亲,女儿想参与此事并非是为了谋个前程。”
看林如海误会了,林黛玉慢慢说道:“读书者当行万里路。
而大明天下路上的万里路早就已经被人写进了,女儿想去看一看不同的万里路。”
这话林黛玉出自真心,她真的很想去看一看海外那跟陆地迥异的风景。
“而且这一次重下西洋,朝廷十分重视,目标也十分明确,东瀛。
若是真想博个前程的话,恐怕得在军功上用力了。”
面对林黛玉的解释,林如海皱眉道:“女儿,你的意思是朝廷要用兵。”
“不错,这消息如今在京城都已经流传开了。
据说当初本来是一路下西洋,另一路还要北上与其他国家攻陷高句丽。
但有人提议路上行军较远,恐后勤粮草以及军力不能及时送达,于是建议走海路。
利用水利之便,物资粮草,兵力运输,不仅可以时间更快,一路上的消耗也都可比原来大大节省。”
“这的确是个办法。”
盘算了一阵之后,林如海点头道。
毕竟陆地运输的消耗跟水利运输的消耗,的确不是一个档次。
“只不过这需要大量的船只,以大明如今的情况能建造出来吗?”
自当年的下西洋之举以后,大明船队不要说再创新的历史记录。
就连原来的团队都已经被拆的拆,散的散。
这些年来,大明关于禁海不禁海,开海不开海的政策拉扯更是可以说。
虽然上面朝廷功勋和地方大员还在借着海运捞钱,但想要完成当年下西洋一般的壮举基本是没可能的。
“更何况当年太祖皇帝有言,东瀛乃是不征之国。”
对于自家父亲的问题,林黛玉一个一个解释。
“朝廷已经想办法在南宋之地大量购买海船,等船运送回来以后,朝廷就会大量仿制。
为此已经请出了江湖上不少机关高手,如妙手老板朱停。
至于太祖皇帝的皇明祖训,父亲,现如今的朝廷还听太祖皇帝的吗?
或者说还认这个太祖皇帝吗?”
————
破风乘浪,一路靠着海运和人力加速赶路的林震南看着飚行在海面上的船队,也是不由得感慨南宋造船技术难怪堪称神州之冠。
不过都是同样的材料,但他们做出来的船跟南宋搞出来的船比。
不要说速度了,就是体量都比不过。
还有船体的稳固度,他们的人全力出手之下都能算得上是在海上飙车了,但船都还是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