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功罪同源,生死不二(2 / 2)

神霄道人的谋划已成,没有盘古之心支撑的蜀山是注定要毁。

如今他只不过是延缓一下坠毁的时间,好能趁着这段时间把山上的人救走。

殷若拙目光复杂的看了一眼强行冻结了蜀山坠落之“势”的羲和、望舒两剑。

那红蓝交织的光芒,如同天地初开时定住清浊的界限,此刻却成了蜀山万千生灵唯一的生门。

这光芒刺痛了他的眼,也刺痛了他的心。

毕竟他没有保住蜀山。

反而琼华的剑,竟在蜀山倾覆之际,成了最后的救赎者。

他当年接任掌门之位的时候,对师傅的承诺不是这样的。

不过,“……多谢。”

殷若拙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重伤后的虚弱和难以言喻的沉重。

毕竟日子总还是要过的。

而且这一次只不过是蜀山毁了,弟子们都还在。

不像当初,姜明暴走之下大杀特杀,搞得蜀山虽有地而无人。

如今蜀山虽然保不住,但人留着就好,反正不过是又一次从头再来。

他强提一口真元,压下翻腾的气血和几乎撕裂的道心。

蜀山掌门之位,守护的从来不是一座山,而是山上的人,是这方天地的秩序。

“蜀山弟子听令。”

殷若拙的声音高昂清澈,透着一股久违的激昂向上的意味。

以及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决绝,回荡在每一个蜀山门人耳边。

“蜀山遭逢大劫,根基已毁。

放弃山门,全力救人,护送所有生灵下山,不得有误。”

话音未落,他浑身剑气如瀑,却并非凌厉的杀伐之刃,而是化作万千柔和却坚韧的丝缕。

精准地卷向那些在崩落的山石间挣扎、惊恐奔逃的生灵。

他现在重伤之下打架是打不了了,只能赶紧救人了。

救人之际,殷若拙也是朝着慕容紫英疑惑的问道:“你为什么会跟着神霄道人一起搞事?”

这的确是他的疑惑,要知道,慕容紫英当年是站在天道一边,阻止琼华飞升的。

甚至因为这个举动,他早就被琼华派给开除了。

“神霄道人此举,搅动盘古遗怨,引动亘古罪源,难道不是更大的逆天之举?

其后果,恐非区区蜀山坠落可比。”

甚至今天要不是慕容紫英在场,借着羲和、望舒双剑的束缚封印之力定住蜀山,光蜀山坠落就能闹出大乱子。

慕容紫英的目光依旧专注地维系着双剑的平衡,声音则平静地传来,透着一股洞察世事的苍凉:

“殷掌门,你口中的‘天道’,究竟是什么?”

说完,他微微一顿,似乎在回忆,又似乎在陈述一个残酷的真相:“琼华飞升,全靠着抢夺幻瞑界灵气,干的是掠夺灭世之事。

这种为了一己私欲走上歧途之事,阻拦它本就是应有之义。”

“而今天神霄道人所为……”

顿了顿,慕容紫英目光平静的说道:“他引动的,是‘创世’的另一面。

盘古开天,功在万世,泽被苍生,这份功德真实不虚。

但就像神宵道人所说一样,盘古身陨道消,‘死’之怨,未尽之愿。

开辟时斩断混沌‘常静’所背负的‘逆’之原罪,也是真实不虚的存在,是万般罪孽的‘源’之雏形。

神霄道人虽然癫狂,但他说的‘罪功同源,生死不二’,并非全然虚妄。”

他微微侧首,视线扫过下方在剑气护持下,正在竭力转移、救治人员的众蜀山弟子。

是跟当年的琼华完全不一样的景象,这些的面庞上混杂着恐惧、悲痛与坚毅。

但琼华派当年的弟子,都特么逼的妖魔主动逃跑了。

所以,“琼华那个时候为了一己私欲,打着最美好的名头,干着最卑劣的事情。”

慕容紫英转头看向殷若拙,语音清晰的问道:“这样的事儿,难道不应该阻止吗?”

怎么不应该?

更何况蜀山的门规是什么,他这个蜀山掌门可没忘。

“神霄道人今天干的事儿既不是为了一己私欲,也没有打算灭世。

他只不过是想让事情回到本就该有的样子罢了。”

说白了就是,不能只要好处,不要坏处,或者说以功掩罪。

当然,神霄道人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

“所以我帮他和我现在帮你并不冲突。”

殷若拙面对这样的答案无言以对,毕竟他太熟慕容紫英现在这副样子了。

想当初,他悟了以后就是这个样子。

甚至把林青儿也给带悟了以后,他在这种状态里面就沉寂的更深了。

以至于莫一兮根本理解不了他们两个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然的话,怎么会上一刻像人,下一刻跟人沾边的事儿基本上都不干了。

有一句话说的好,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

尤其是对殷若拙,以及林青儿这种满口大道理。

还说的都是最正确道理的人。

殷若拙的表现就不多说了,挂机,纯纯的挂机。

唯一一次出手干预,就是把赵灵儿抓进了锁妖塔。

但他随后的所作所为,跟他说的想要避免未来悲剧的想法,完全就是两码事儿。

明明看到了一切,但就是用所谓的上善若水的道理,一次次的让自己袖手旁观。

还把莫一兮这个家伙也给带到坑里去了。

可以说,殷若拙在所谓的悟道过后,到底还是不是人都是个问题。

没有开玩笑,还记得殷若拙是因为什么下山悟道吗?

“我要去拿起一些我最想要放弃的东西。”

这是他悟道之旅的开始。

说实话,他这个状态可能都比他后来悟道之后更接近上善若水的境界。

毕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故几于道,是有着三个条件的。

第一,善利万物。

第二,不争。

第三,处众人之所恶。

三个条件,依次循序渐进。

悟道之前的殷若拙,不论是为了自己也好,还是为了蜀山也罢。

不论是在山上的修行,还是山下的经历。

都还在利于“万物”的阶段,哪怕这个物只不过指的是他自己。

但他还是有着主观能动性存在的。

可悟道之后的殷若拙呢?除了不争,他还剩下什么?

可是水,从来就不是不争。

相反,水滴石穿,是争;汇流成河,是争;破堤决岸,也是争。

水不争,是不争一时之高下,而争万世之浸润。

高低无所谓,大小无所谓,只要能让我掺和一手就行。

而且殷若拙的不争已经抽象到了一种超出常人理解的地步。

或者说,他根本就从来没有不争过。

他只不过是放下,放下一切。

放下他在山下那些刻意的经历,与林青儿刻意的爱恨,以及他刻意的假装拿起。

道是什么?或者说水代表的道是什么?

是不弃涓滴细流,是随形就势,无定形却有常性。

但殷若拙从头到尾说弃就弃,至于随形就势?

你能要求一个啥都没干的人做到这一点吗?

所以他话说的最漂亮,但事情干的最糟糕。

可以说,这家伙是个天生的无情道种子。

真真正正的无情道,不是什么刻意的杀亲杀妻之类的无情道,也不是什么非得要感情丰富才能修行的无情道。

总而言之一句话,什么爱恨情仇,众生疾苦,都不要打扰我修道。

就像殷若拙总是假装对很多事在意,但实际上最不在意的就是他了。

他明明亲眼见过蜀山弟子跟姜明的仇怨,但他就是能胡扯出什么在宏观来看,被姜明所杀弟子实际上是得福了的鬼结论。

这跟拜月教主把个体无限放大到群体,甚至放大到宇宙宏观这个角度,以证明人都是坏东西这种诡辩有什么区别?

而且注意一点,女苑这个引发那一场内乱的导火索,上了蜀山之后是特么杀了人的。

嗯,杀的是蜀山弟子。

所以,姜明只不过是单纯的见色忘义,甚至都称不上是被美色所惑。

毕竟山下的时候就违反门规,上山以后他还亲眼看到过他老婆杀人,都舍不得她老婆。

就这,居然还敢妄谈什么妖不妖?

我靠,大哥,杀的是你朝夕相处了十几年的师兄师弟啊。

别说他是个妖怪了,他就是个人都得死。

色是少年第一关,此关不过,任他高才绝学,都无受用。

老人的话是有道理的。

至于像眼睁睁看着巫后这个他深爱过(刻意深爱过)的女人,莫一兮这个后来叫了几十年的师弟。

一个走到众叛亲离,背着骂名直到死。

一个走到父女相残,以致于女儿弑父,还特么是刚相认不久。

这种小事儿,都算不上事儿了。

不要说什么他出手会引发更大的悲剧之类的话。

殷若拙是修道(修仙)的,而不论是修道还是修仙都是在求,在做加法。

一个从事的行业要求就是求的人,却什么都不做。

嘶,你这样的行为很让人费解啊。

而林青儿?

不说别的,她知道拜月教主在残害南诏国的子民后,酒剑仙想要带着她去杀了拜月。

但她觉得拜月教主也是她的子民,所以她要爱拜月教主,改变拜月教主。

至于怎么爱?怎么改变?那你别问。

所以慕容紫英悟到了什么?

殷若拙虽然不再多问,但心里面却是担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