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星河是在给小航递草莓蛋糕时,突然听懂那孩子比划的“甜”是什么意思的。
那天养老院的阳光斜斜切进图书角,他支的小桌被晒得暖烘烘的。
小航的手在唇前点了点,又张开成花骨朵,眼睛亮晶晶的——这是他们学的第七个手语词,“甜”。
沈星河突然想起上周教“糊”时,孩子们笑倒一片的样子:他龇牙咧嘴比划锅底烧焦的动作,圆圆举着皱巴巴的日记本扑过来,本子上画着黑乎乎的饭粒,旁边歪歪扭扭写着“糊了但奶奶说香”。
原来那些被他用“明天教下一个”匆匆带过的日记,藏着这么多没说出口的甜。
“沈哥哥,”林夏的声音从身后轻起来,她举着拍立得,镜头里是小航拽着他的袖口,“你刚才笑的时候,和教‘记得’那天不一样。”
那天教“记得”,他先指了指心脏,又敲了敲太阳穴。
圆圆突然僵在原地,手慢慢比出“妈妈”的手势——两根手指点在脸颊,像轻轻碰了碰不存在的脸。
整个活动室静得能听见窗外麻雀啄食的声音,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哭了,眼泪砸在手背上,却还在比划“抱抱”。
林夏后来翻着记录册告诉他:“他们说,这是第一次有人不急着翻译,而是先学他们的话。”
沈星河的喉结动了动。
他想起前世在董事会上用投影仪展示数据的自己,想起助理总在他开口前递上翻译好的报表——原来那些年他错过的,不只是林夏的手写信,还有这些被闷在日记本里的、带着饭香的声音。
“爸要做煤渣炉焖饭。”傍晚接沈建国时,老人的工具箱里多了块旧煤渣,“厂里老菜,你奶奶教的。”
沈星河想搭把手,被沈建国用锅铲敲开:“去看你的孩子们。”老人蹲在老屋后院,淘米时手指在铝盆里搅出漩涡,米香混着灶膛里的松枝味飘出来。
他封灶的动作极慢,砖缝里的泥是特意从老井边挖的,说是“能锁水汽”。
控火时就蹲在灶前,像守着什么宝贝,烟灰落进皱纹里,也不擦。
饭成那天,沈建国掀开木盖的瞬间,焦香“轰”地涌出来。
锅底的焦块足有半指厚,他用竹片轻轻刮下一块,放进母亲留下的铝饭盒,又摸出铅笔在纸上写:“这火候,是你妈教的。”
“三十年前你奶奶生病,我在医院守夜,她非说要吃煤渣炉焖的糊饭。”沈建国突然开口,声音哑得像砂纸,“我嫌麻烦,说食堂有馒头。”他指腹蹭了蹭铝饭盒的缺口,那是奶奶当年摔的,“现在才明白,她不是馋那口焦的,是想教我怎么把饭烧得——”他顿了顿,“烧得有人等。”
沈星河捧着饭盒,焦块的温度透过铝皮渗进掌心。
他想起前世母亲弥留时抓着他的手,说“冰箱里有炖了三小时的汤”,而他当时满脑子都是明天的并购案。
原来有些情分,要等锅底的焦香漫上来,才闻得见。
林夏的照片墙是在第三天下午支起来的。
她把拍立得照片一张张钉在食堂后墙,沈星河起初皱着眉:“别拍我。”可当他看见第一张照片——沈建国弯腰吹火,火光把皱纹里的沟沟壑壑都照亮了,像被重新点燃的煤块——他站在墙前沉默了很久,从口袋里摸出手机:“把我刮锅那晚的也加上。”
照片里的他低着头,影子投在老灶墙上,像株终于把根扎进土里的树。
林夏没说话,只是轻轻把照片钉在沈建国那张旁边。
筹备最后一天的暴雨来得毫无预兆。
沈星河正踩着梯子调整照片位置,第一滴雨砸在额头时,他还以为是哪个孩子在玩水。
等第二片雨幕劈下来,食堂屋顶的漏缝开始往下淌水,最近的照片已经洇开了边角。
“搬瓦楞板!”他扯着嗓子喊,外套都没脱就冲进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