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传法(2 / 2)

推背镇守使 河山清 2133 字 18天前

“山猫,肩膀太紧了,放松,不是让你绷着劲。”

“赵猛,意念别那么重,轻一点,自然一点。”

“小陈,呼吸再深长一些,用腹部,不是胸腔。”

他的手指偶尔会在某个队员的某个穴位或关节上轻轻一点,注入一丝微不可察的《天罡正法》灵力,帮助对方更直观地感受“气”的运行和正确的发力状态。被点到的队员往往身体一震,脸上露出豁然开朗的惊喜表情。

站桩和吐纳是每日的必修课,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进行。而在白天的行车途中或休息间隙,李炫则开始传授一些更“实用”的小术法。

他首先教的是“净心符”的绘制和激发。

“这不是什么高深符箓,但关键时刻很有用。能一定程度上清心明目,抵御低级的迷惑心智类的邪术或怨气干扰。”李炫用特制的朱砂和黄符纸做示范。

他没有要求队员们立刻理解所有符文含义,而是将其拆解成几个简单的笔画,让他们先机械地记忆和练习。

“注意,画符之时,心要静,意要专,呼吸要配合笔画的起落转折。每一笔都要灌注你们的‘意念’,哪怕你们现在还没有练出真正的‘气’,但专注的意念本身就有力量。”他强调了“诚心正意”的重要性。

然后,他教了配合符箓使用的简单“激发诀”,一个简单的手印配合一个短促的音节(类似于“吒”或“临”的变音)。

“绘制好的符箓,平时贴身收藏。感觉心神不宁、或者周围环境明显不对劲时,以此诀激发,将其贴于额头或心口,能起到一定的防护和镇定效果。”

队员们如获至宝,纷纷拿出笔记本和笔(甚至有人用匕首在随身携带的水壶上刻划),拼命记忆练习。他们发现,仅仅是全神贯注地绘制那简单的符文,本身就能让心情变得异常平静,仿佛真的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笔尖流淌。

接着,李炫又传授了一个更简单直接、无需外物辅助的“驱邪手印”——金光印的简化版。

“此印至阳刚正,对阴邪秽气有天然的排斥作用。遇到感觉阴冷、被什么东西靠近或纠缠时,结此印于胸前,心中默念或低喝‘破’,同时观想自身爆发金光。即便没有真正练出法力,你们军人自带的煞气和血气,结合这手印和意念,也能惊退一些不成气候的游魂秽物。”

他仔细分解了手指的结印顺序和姿势要点,并让队员们互相纠正。

一时间,车队休整时,经常能看到一群精悍的队员,要么一动不动地站着桩,要么盘膝而坐练习呼吸,要么就对着符纸或自己的手掌比划念念有词,场面既严肃又带着几分奇特的趣味。

几天下来,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队员们虽然还没有练出什么“内力”或“法力”,但精神面貌却发生了显着变化。长途行车的疲惫感减轻了,眼神更加清亮有神,注意力更容易集中。甚至在夜间值守时,那种对黑暗本能的心悸也减弱了许多。

他们开始更加敏锐地感知到周围环境能量的细微变化——比如靠近某些荒废古墓时的阴冷,或者途经某些地脉节点时的异常流动感。这种感知不再是模糊的恐惧,而是变成了可以大致判断和预警的信息。

团队之间的默契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因为他们现在共享着一种超越常规军事技能的秘密语言和力量体系。

王队长感受最为深刻。他发现自己多年训练和战斗留下的一些暗伤旧痛,在练习站桩和呼吸后,竟然有了缓解的迹象,身体仿佛焕发了新的活力。他对李炫的感激和敬佩,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而随着车队越来越接近昆仑山脉,周围的能量场也变得越来越奇异和复杂。天空时常呈现出一种诡异的色彩,磁场波动剧烈,指南针时不时失灵。远处那巍峨连绵、终年积雪的山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头沉睡的太古巨兽,散发着令人敬畏又不安的气息。

那枚被铅盒封印的“开元通宝”法钱,几乎时刻保持着一种低频的震颤,如同心脏的搏动。

李炫知道,最后的考验即将来临。但他看着身边这群已然脱胎换骨、眼中既有军人的坚毅又初具修行者沉静的队员们,心中充满了信心。

他们不再是一群只凭勇气和装备去对抗未知的凡人,而是一支初步掌握了超凡力量、信念无比坚定的特殊战队。

车队如同几粒微尘,滚入愈发蛮荒的天地。公路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颠簸的碎石路和车辙压出的土道。窗外不再是戈壁的苍黄,而是逐渐被一种冰冷的、带着原始力量的青灰色所取代。空气变得稀薄而清冽,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冰针般的刺痛,却也异常纯净,仿佛能洗涤肺腑中的一切浊气。

地平线上,那片巨大的、连绵不绝的阴影开始变得清晰,不再是远眺时的模糊轮廓。

昆仑山。

它并非一座孤立的山峰,而是一整条巨大无匹、横亘天地之间的山脉体系。它不像南方山峦那般秀美葱郁,而是以一种近乎粗暴的、亘古不变的雄浑姿态,碾压着所有人的视野。山体是铁灰色的基岩,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雪线之下,是裸露的、被风刀霜剑切割得嶙峋陡峭的岩壁,呈现出一种冷硬的、拒绝生命的灰黑与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