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万众期待的府试!(2 / 2)

他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第二题:关中道大旱,朝廷拟开凿引泾渠,缓解旱情。

现有两套方案:甲案,工期短,耗资少,但需征用民田三千亩,迁移百姓五百户;乙案,避让良田村落,但需多凿山体三里,耗资倍增,工期延长一倍。

问:若你为工部负责核算之员外郎,当如何抉择?

需详述利弊分析,补偿计算,含迁户安置费,田亩折算,工期延误对农时影响评估,并给出最终建议。

题目后附有详细的水文图,工料造价表和迁户补偿标准。

王二看到这题,差点没忍住笑出声!

赋役叠加!

工料核算!

迁移补偿!

这正是他最下苦功的地方!

《实务通鉴》里关于此类工程的核算,有现成的模板和计算公式!

最优解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综合长远"!

他几乎不用思考,就按照书中框架,先列出两案所有利弊,然后开始疯狂演算补偿标准,工期延误导致的粮食减产损失......

算盘在他脑子里打得噼啪响!

世家子弟聚集的区域,却响起了一片压抑的吸气声和低低的骂娘声。

"妈的......这么复杂?"

"补偿还要分安置费,宅基地折价,青苗费?"

"工期延误影响农时......这怎么算?"

"《通鉴》里......好像没这么细啊?"

郑伦看着题目,脸都绿了。

他们死记硬背的是"最优解"的结论,是踩点得分的关键词,可面对这种需要大量实际计算和综合判断的题目,顿时感觉脑子不够用了。

阅卷房内,气氛同样凝重。

主考官是刚正不阿的魏征,副主考则是吏部侍郎戴胄。

一份份弥封好的卷子被分送到各个初阅官案头。

周正礼的位置果然被调到了刑名策论组。

他脸色阴沉,看着分到自己手上的几份卷子,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名字,心中憋闷。

他负责的这部分,权重不高。

赋役核算组的主阅官位置,坐着一个面相精明的中年官员——正是卢家暗中打点的刘主事。

他不动声色地翻看着分到他手中的卷子,当看到其中一份署名"万年县务本坊张远"的卷子时,眼中闪过一丝阴冷的笑意。

"泥腿子......落到我手里了。"

他心中冷笑,提起了朱笔。

他打定主意,不管这卷子答得多好,都要鸡蛋里挑骨头,往死里扣分!

卢老爷许诺的好处,可都指望着这一笔呢!

刘主事翻开张远的卷子,目光扫过那旧案复核的答案。

条理清晰,证据链分析严谨,适用律法精准......几乎挑不出毛病?

他眉头紧锁,朱笔悬在半空,愣是找不到下笔扣分的地方。

"哼,算你运气好,刑名部分让周正礼那废物错过了。"

刘主事暗骂一句,目光迅速移向后面的赋役核算题——这才是他负责的重点!

然而,当他看清张远在引泾渠难题上的答案时,瞳孔猛地一缩!

那密密麻麻的演算过程,清晰无比的补偿分项,安置费,宅基地折价,青苗补偿,误工费,对工期延误导致粮食减产的定量评估精确到石,以及对乙方案长远效益的分析,每一项都做得滴水不漏!

尤其是最后综合利弊后,力主选择成本更高但对百姓损害更小的乙方案,并提出了分批施工,以工代赈缓解财政压力的具体建议,简直......简直就像是照着标准答案抄的!

不!

比标准答案考虑得更周全!

刘主事握着朱笔的手开始发抖。